筆者最近與從事物業管理的朋友談及廢物按量收費,他知道政策勢在必行,亦肯定收費有助推動減廢,但非常擔心將來出亂子,給他和同行增添麻煩。
他說:「如果居民不用專用袋丟垃圾是犯法,難道我給政府打電話揭發我的客人?」事實上,筆者及同事在過去1年與政黨、區議員、業主立案法團、食環署工會、普通市民等接觸,發現很多人對廢物按量收費充滿可怕的聯想,例如:「公屋居民會胡亂丟垃圾,很難搞!」、「住新界鄉村的人犯法你捉不到!」、「路邊一定會更多『糯米雞』,做死我們清潔工人!」(筆者註:「糯米雞」是清潔工人對食肆非法棄置街上的黑色大垃圾袋的稱呼)……彷彿一旦政策落實,香港會像打仗般混亂。
推垃圾徵費 多溝通支援
筆者認為恐懼的成因,是大家想像不到推行垃圾收費後,個人的行為習慣是怎樣轉變的。將來市民要到便利店購買垃圾袋和分類回收物,如果住所沒有物業管理,需自行將垃圾拿到附近的垃圾收集站棄置……聽起來好像很複雜,那麼如何確保每一個人做相同的事?
法律條文和個人之間距離遙遠,垃圾收費能否成功,根本不能單單依靠立法。要動員所有市民改變行為,便必須展開深度的公眾參與和教育工作(public engagement and education)。
筆者指的,並非政府現時慣常大賣宣傳廣告那一套,而是派人落到社區直接與市民溝通,給予切實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