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提升危機意識,不要坐以待斃──訪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

朱漢強(攝:方鈺鈞)

香港反核運動訪問系列(四)

八十年代以前,香港的環保組織寥寥可數,但在香港第一波反核運動的影響下,環保組織紛紛組成,1983年成立的香港地球之友是其中最早成立的環保組織之一。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說,縱使當年地球之友只是一個剛起步,主要由義工組成的組織,動員力有限,但在反對興建大亞灣核電站的運動中,地球之友還是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如動員市民參與行動、簽名和舉辦論壇等。

九十年代,朱漢強曾任職記者,主力跑環保新聞,尤其是核能。他回顧80年代反核運動的歷史說:「那時的運動多是外藉人士帶領,的確能發揮提供資訊及領導的作用,但他們與群眾有一定距離,層次亦有所不同」。

漫天胸圍在花園街飄揚(【一檔小販一個故事】訪問系列之一)

文:Calvin Wu;攝:葉寶琳

年初四的早上,我走在花園街尋訪一位已擺檔近三十年的小販檔檔主陳先生。在街上,我發現這以往人來人往的街道少了一種熟悉的熱鬧氣氛。環看四週,我不難發現小販檔的檔口面積比以往縮小,以往淋灕滿目的商品數量,亦隨之減了。雖然這只是些微改變,我亦禁不住想:這一場花園街大火,除了奪去人命外,更打擊了這條街、以至這個社區的生命力。

步行了一段距離,我終於看見陳先生的檔口、是一放滿女性內衣的胸圍檔,色彩班爛。步行了一段距離,我終於看見陳先生的檔口、是一放滿女性內衣的胸圍檔,由檔前到檔後,由檔頂到檔底,色彩班爛。我禁不住推敲陳先生賣胸圍的原因。在我胡思亂想期間,一頭白髮的陳先生已朝我打了個招呼。陳先生穿著一身運動裝束,手不離煙,卻面色紅潤,與他的白髮形成對比。一番寒喧後,我已禁不住詢問他為何選擇胸圍作商品,他的答案非常簡單,胸圍比較輕便,容易搬動。我確實細心地想了想,經營小販檔的確是需要體力的。除了站立時間長久外,還要在收檔時把貨物搬走,開檔時把貨物搬回。對一位老先生而言,這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IMG_6869

(作者許寶強。原文刊於2012年2月27日《明報》)

「蝗蟲論」、「港人是狗論」等喧聲呈現的中港矛盾,以及特首選舉中出現的「誠信重要論」,隱含着兩種表面對立但實質互補的政治觀,也就是「現實政治」(realpolitik)和「(泛)道德主義」。

虛擬的「現實政治」

所謂「現實政治」,是指政治的考量所依據的是赤裸的利益計算,而資源分配的爭奪和勝負,則完全取決於政治實力,而非建基於道德原則或普世價值。在香港的當代語境中,強調「現實政治」,隱含了「這是政治,蠢蛋!」(This is politics, stupid!)的潛台詞,矛頭往往指向無條件地堅持普世價值的「(泛)道德主義」,批判其過於理想天真。

例如,在有關外傭居港權和雙非孕婦的論爭中,一種流行的說法,正是指控社會運動倘不積極回應保衛本土利益的訴求,也就是若不在某程度上加入排外的大合唱,將會失去政治的主導權,讓右翼的民粹力量獨領風騷。

原刊於《明報》,2012年2月26日

元明清時期,中國興起一種非主流佛教信仰,叫白蓮教。根據教義,創造萬物的「無生老母」,將會毀滅這個充滿苦難的舊世界,並派遣彌勒佛降生,創造一個無貧富、無飢餓、無男女、無長幼的烏托邦。但在新舊世界交替時,天地將會經歷大災劫。教徒平日必須虔誠念經,修煉捐獻,靈魂才可在劫難中被納進老母的子宮,於災劫後再生。

白蓮教在中國各地造就了大大小小的教主,有的憑教眾捐獻而成地方小富,有的帶領群眾揭竿而起,如18世紀末的川楚白蓮教大起義。有的更在起義成功後自己當上皇帝,如朱元璋。

按照中共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白蓮信仰體現了封建社會後期人民群眾要改造世界、自己當家作主的朦朧願望。但在宗法意識宰制下,這種願望卻變成乞求無生老母憐愛的迷信。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工農群眾,才有機會科學地理解自己的處境和走上當家作主之路,建立真正的主體意識。

中港民運分家

這些歷史好像跟香港風馬牛不相及。但細想一下,香港民主運動在過去30年,不也是一直寄望香港回歸中國這個母體之後,可以通過母體的憐愛實現民主自治嗎?民主回歸派和民主抗共派對現存中國或是未來民主中國的冀盼,不像白蓮信徒的無生老母崇拜嗎?

IMG_6875
圖:嘉賓范國威、吳靄儀及主持陳允中

雙非孕婦來港產仔的議題,不過一星期多前尚且熱哄哄。然特區政府及特首候選人連串貪腐醜聞,倒是把香港市民也團結在一起。然而,雙非的討論仍是要繼續,本網與土地正義聯盟今日合辦「修法可行嗎?」論壇,邀得倡議修改基本法的新民主同盟成員范國威,以及公民黨立法會議員吳靄儀。如何回應建制派「釋法」攻勢,范國威提出另一道強而有力的工具——「修法」,去回應釋法及導引市民的情緒。吳靄儀分析社會形勢,特區政府太無能、管治失控,市民只能自救。排外與憤怒,就是市民出於無力感的直接反應。吳表示香港未來在於「本土主義」,港人起來掌握自己的命運,重新把焦點對準特區政府。

雙非嬰兒,自由行政策後果

二月將盡,連綿的毛毛細雨和極高的濕度,令人煩厭鬱悶。陰霾把港島上高聳入雲的建築物遮了大半。這種撲朔迷離、無法觸摸事實真相的感覺正好形容愈演愈烈的特首選舉醜聞風暴,最後甚至波及現任特首曾蔭權。兩家熱門陣營互掘對方黑材料,傳媒樂於奉陪追訪,網民熱衷改圖轉載,本地八卦娛樂新聞或電視肥皂劇都給比下去。一時間,各候選人的政綱理念乏人問津,大家反對其身不正的候選人而不是本質甚是荒謬的小圈子選舉。與其稱為特首選舉前哨戰,倒不如借用友人精句:這只是一場「禮儀或者範式,但絕對不是選舉」。

Shopping Mall Topologies 01

百貨公司曾令人瘋狂,牽動多少思潮起伏;購物商場也曾令人着迷,盛載多少快樂回憶。但現在要找一所百貨公司也不怎麼容易,要找回昔日逛商場的喜悅也同樣困難。前者沒有了過去的光彩和時代氣息,由購物的首選變成眾多消費場所的其一選擇;後者因已佈滿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而不再新奇,由以往不少人趨之若鶩的地方變成生活難以避免的一部分。

近期浸會大學發生了幾件引起師生關注的事情,包括把大學會堂改名為「李衛少琦會堂」、傳理學院趙心樹的民調事件及教學語言議題。撰文之時,校方已收回大學會堂改名的決定,但民調事件及教學語言問題尚未解決,同學需要繼續努力。

雖然改名風波算是告一段落,但當中有兩個問題令我感到疑惑。首先,主角李衛少琦是何許人?第二,在這一輪捐款之中,孫少文伉儷及孔憲紹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的捐款額均比李衛少琦高,何以只把李衛少琦女士之名高掛在大學會堂之上?透過網絡搜索,可以有以下歸納:

李衛少琦是仁濟董事局主席李文斌的母親、理文化工主席,母子二人同於2011年08月01日成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主席。理文集團與浸大關係極佳,除了今次捐款二千五百萬外,李文斌夫婦亦曾於去年捐款二千五百萬推動「創意研究院」等三個項目[1],該筆捐款沒有任何冠名儀式。此外,理文化工與浸大在國內常熟市合建了一個6000平米的研發中心,因此理文集團兩次的捐款都包括「支持香港浸會大學常熟研究院」。在 2009-10年度大學投資分析比賽中,浸大商管系學生奪得冠軍,「指導」學生的機構正是理文造紙有限公司。

香港反核運動訪問系列(三)

馮智活_1
馮智活 (獨立媒體方鈺鈞攝)

去年日本福島發生核災難後,其中一位見報率最高的人物,是馮智活牧師,因為1986年百萬港人要求停建大亞灣核電站的簽名,就是由馮智活率領的一行12人帶到北京的。1986年,馮智活被推舉為成立不久的「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站聯席會議」召集人。他當上召集人後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代表香港人到北京,表達對大亞灣核電站(以下簡稱「大核」)的強烈反對意見。

談到往事,馮智活想起當年既緊張又興奮的情緒:「那是8月,我與各路代表如教協和公務員工會代表一行12人,在新華社安排下到北京遞交簽名。如有神助,我們裡頭很多是天主教徒或基督徒,因此十分齊心團結。」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882
  •  2883
  •  2884
  •  2885
  • 2886
  •  2887
  •  2888
  •  2889
  •  2890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