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最怕改壞名──校長不只是籌款專員

近期浸會大學發生了幾件引起師生關注的事情,包括把大學會堂改名為「李衛少琦會堂」、傳理學院趙心樹的民調事件及教學語言議題。撰文之時,校方已收回大學會堂改名的決定,但民調事件及教學語言問題尚未解決,同學需要繼續努力。

雖然改名風波算是告一段落,但當中有兩個問題令我感到疑惑。首先,主角李衛少琦是何許人?第二,在這一輪捐款之中,孫少文伉儷及孔憲紹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的捐款額均比李衛少琦高,何以只把李衛少琦女士之名高掛在大學會堂之上?透過網絡搜索,可以有以下歸納:

李衛少琦是仁濟董事局主席李文斌的母親、理文化工主席,母子二人同於2011年08月01日成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主席。理文集團與浸大關係極佳,除了今次捐款二千五百萬外,李文斌夫婦亦曾於去年捐款二千五百萬推動「創意研究院」等三個項目[1],該筆捐款沒有任何冠名儀式。此外,理文化工與浸大在國內常熟市合建了一個6000平米的研發中心,因此理文集團兩次的捐款都包括「支持香港浸會大學常熟研究院」。在 2009-10年度大學投資分析比賽中,浸大商管系學生奪得冠軍,「指導」學生的機構正是理文造紙有限公司。

常熟研究中心將是浸大未來數年重點發展的項目[2],理文集團是整個項目的重要資金來源,而校方已分別設立「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及「孔憲紹博士伉儷中醫藥博物館」。從這個角度看,校方「好應該」把校園一個份量重的地方易名去討好金主。

沒有人樂見大學校長淪為籌款專員,但社會現實令人不得不妥協。我相信學生不會反對用冠名方式去答謝捐款人的支持,畢竟無論是校譽獲得提升還是教學設備進步,學生都會有好處。然而,校方這次改名的風波竟然和前幾年港大醫學院命名事件極為相似,當時港大校友反對的論據絕對可以借用[3]:如果是由捐款人提供主要資金,把新成立的研究機構、大樓之類的設施冠名答謝,未嘗不可;但大學會堂是校園重要象徵,亦有悠久歷史,更改名字便是大件事了。校方在此事卻維持一貫黑箱作業的手法,企圖低調處理,直至命名儀式完結,米已成炊。

有時候,我害怕「米已成炊」這四字,比「篤信力行」(浸大校訓)更能代表這間大學。回看過去幾年,浸大發生了幾件事:
12/2008 鏡房事件(學生懷疑校方企圖在缺乏諮詢下,清拆鏡房。)
05/2009 宿生運動(校方不顧學生反對,把大量二人房間改成三人房。)
04/2010 視藝系合併至傳理學院
07/2011 削減物理及傳理系的「數碼圖像傳播」學額
11/2011 校方決定更改逾500科的教學語言,全面英語授課
01/2012 趙心樹民調事件

舉凡涉及校政討論,校方往往不理會學生的意見,打著「米已成炊」的戰略強硬執行校方高層的政策。當中很多沒有考慮學生的感受,甚至沒有諮詢前線的教員。例如在削減學額一事,校方以不透明的準則去決定受害學系,也許學系的收生成績、畢業薪酬與學校的理想有距離,對教員來說,學生的增值率並不低,而學生在學三年的價值亦非生硬的數據可以量化。何況,當中的爭拗不止是某些學系的價值,而是校方前言不對後語,在決定削減學額之前含糊其詞,決定之後便立即對外公開,令學生教員無法反抗;要求改變教學語言,既沒有諮詢學生和教員,亦不提供特別支援,高層只一心打造自己定義的國際學府,而忽略政策的詳細操作。類似的手段在大大小小的事件反覆出現,反而令學生的反抗愈演愈烈,校園內甚至有要求校長陳新滋下台的聲音。

我認為學生要求陳新滋下台,其來有自。陳校長上任以來,籌款工作固然到家,但經典金句也不少,包括向遞交請願信的學生說:「你是為了交信還是『博上鏡』?有什麼就快些交給我。」、在趙心樹事件中向表示「如果畀100萬出嚟,可以洗甩呢單嘢,佢(趙心樹)一定肯!」他要求教學語言中轉英、偏袒趙心樹等,這些涉及學術自由的事件,他不是擔當高牆角色,就是站在牆的一方,絲毫沒有為學生出頭。即使他的前任者吳清輝也不是好角色,甚至曾高論「大學不是民主的機構」,但他也真的說過:如果學生參與社會運動被捕,必定會保釋學生。可是,對陳新滋先生,我沒有半點信心。諷刺的是,在獅子山另一邊的沈祖堯校長,這些年一句又一句的說話,卻有意無意的刮了陳校長幾記耳光。

關於教學語言
沈校長說:「語文政策不僅是教學和研究問題,還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身份認同、文化傳承,以及知識在社會的普及傳播。我們的語言和文字,承載了我們許多的文化、歷史和價值。 既然如此,好好珍惜保育屬於我們的漢語,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中英兼擅,讓教師的研究成果以文章的質量而非書寫語言作為評核標準。」 〈珍惜我們自己的語言〉,2012-2-2,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網誌。

關於大學的價值
他說:「一所大學的價值,不能用畢業生的工資來判斷。更不能以他們開的汽車、住的房子來作準,而是應以它的學生在畢業後對社會、對人類的影響為依歸。」〈我對畢業同學的臨別贈言〉,2011年12月13日

陳新滋校長於2010年上任,那年的籌款數字是1.4億,比金融海嘯的2009年急升3倍。或許陳校長真的是籌款能手,而我對他那些接近阿諛奉承的募捐本領沒有興趣[4],籌款當然是大學的現實需要,但只顧發展而忽略維護大學價值,則有如發大財而缺德的學術暴發戶,那便成為不折不扣的學店了。這次收回改名的決定,也許是陳校長看到反對力量來勢洶洶,為了控制狀況的權宜之計。當籌款活動還有必要存在,而校方的眾位管理層仍然對大學價值不屑一顧,這類粗暴干預和黑箱作業必定陸續有來,捍衛學術自由及理想校園的路還是艱苦而漫長的。

[1]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晚宴(2011年06月28日)。
http://foundation.hkbu.edu.hk/~uao/foundation/chi/news.php?offset=45&n=2...

[2]浸大→江蘇常熟 建研究中心 找未來出路,文匯報,2011-05-24
http://paper.wenweipo.com/2011/05/24/ED1105240023.htm

[3]冠名之累
http://www.inmediahk.net/node/40434

[4]據香港浸會大學基金的網頁記載,陳校長文采風流,經常撰詩擬對,答謝捐款的善長,經典例子如下:
校長陳新滋教授致謝辭時向多年來默默支持大學的友好,致以衷心謝意。陳校長更別具心思,引用經典對聯,上聯「十口心思 思君思國思社稷」,下聯「寸身言謝 謝天謝地謝君王」;巧妙地把下聯改為「謝天謝地謝donor」,藉此感謝各位捐款人一直以來對浸大的熱心支持,即場獲得不少掌聲,嘉賓笑逐顏開。

參考文件:〈校董會於二零校董會於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舉行的會議上所作的決定〉
http://www.hkbu.edu.hk/~gao/site/publication/council_decisions_22_mar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