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陸最近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拒收二十四項回收的物料,當中包括不同類型的未分揀和處理的塑膠及未分揀的廢紙。消息一出,全城轟動,回收商開始拒收廢紙,有用的資源淪為垃圾,為香港市民又一次敲響了垃圾圍城的喪鐘。
在香港這個所謂的國際大都會,政府一直希望保持良好市容和潔淨街道,以維持競爭力。在商業活動和市民日常生活的空間,所有的 「垃圾」都希望可以迅速收進城市的「黑盒子」,並送去堆填區。我們放下一個膠樽、一個食不完的麵包往垃圾筒,彷彿便完成公民責任,之後它們如何處理,我們一概不知,只懂堆填區愈來愈飽滿,政府未來又會想擴展堆填區,盲目追從垃圾直線流去終端的處理模式,可見香港人對垃圾的認知度很低。
政府措施無助轉化市民在廢物上的被動角色
香港政府多年前推出藍紙黃罐啡膠樽的口號,深入民心。然而,之後腳步卻慢了起來。之前環團綠惜地球曾在調查後指出,公共的垃圾桶和回收桶的比例為14:1,而回收桶卻多放在市民不易到逹的地方,像筆者所住的公屋,由以往放在居民必經的升降機旁,改為放在遠離居民必經之路大樓外面,相反垃圾桶則充斥着街道,像九龍公園一條步行徑兩旁便放置了逾十個垃圾桶,每個距離不足十米,反映政府硬件上的不足和安排失當,間接被動化市民,令他們不需面對自己所造成的過量垃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