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文化論政】黃錦升:不是垃圾站,連接人和垃圾之間的關係

中國大陸最近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拒收二十四項回收的物料,當中包括不同類型的未分揀和處理的塑膠及未分揀的廢紙。消息一出,全城轟動,回收商開始拒收廢紙,有用的資源淪為垃圾,為香港市民又一次敲響了垃圾圍城的喪鐘。

在香港這個所謂的國際大都會,政府一直希望保持良好市容和潔淨街道,以維持競爭力。在商業活動和市民日常生活的空間,所有的 「垃圾」都希望可以迅速收進城市的「黑盒子」,並送去堆填區。我們放下一個膠樽、一個食不完的麵包往垃圾筒,彷彿便完成公民責任,之後它們如何處理,我們一概不知,只懂堆填區愈來愈飽滿,政府未來又會想擴展堆填區,盲目追從垃圾直線流去終端的處理模式,可見香港人對垃圾的認知度很低。

政府措施無助轉化市民在廢物上的被動角色

香港政府多年前推出藍紙黃罐啡膠樽的口號,深入民心。然而,之後腳步卻慢了起來。之前環團綠惜地球曾在調查後指出,公共的垃圾桶和回收桶的比例為14:1,而回收桶卻多放在市民不易到逹的地方,像筆者所住的公屋,由以往放在居民必經的升降機旁,改為放在遠離居民必經之路大樓外面,相反垃圾桶則充斥着街道,像九龍公園一條步行徑兩旁便放置了逾十個垃圾桶,每個距離不足十米,反映政府硬件上的不足和安排失當,間接被動化市民,令他們不需面對自己所造成的過量垃圾問題。

新亞書院學生會批校方公開受查學生姓名 質疑受內地施壓

(左起)新亞書院署理學生會會長陳偉晴、常務幹事孫昊賢

(獨媒特約報導)中大新亞書院院長黃乃正早前發公開信,譴責前中大學生會會長周竪峰以粗言穢語辱罵內地生的行為「粗暴惡劣」,又引用錢穆及唐君毅的言論指責周竪峰,表示「錢唐兩位先生如仍在生,對周同學的表現一定也會深感痛心」。但在黃乃正的公開信中,一度將周竪峰的名字錯寫成「周豎峰」,其後在原文更正。

中大新亞書院學生會隨即於上周日在facebook專頁發出聲明反駁黃乃正引喻失義,但文中上款為「致黃乃共院長」,學生會其後在該帖下留言更正。新亞書院學生會接受訪問指,校方調查周竪峰的程序不當,亦憂慮校方受到內地人脈施壓,對調查造成不公。

紀律委員會學生代表未獲通知

對於黃乃正在信中公開涉事人周竪峰的全名,並指學生紀律委員會正就事件調查,新亞書院署理學生會會長陳偉晴批評做法不適當,按一般程序,學生紀律委員會如須調查新亞書院學生,須召開會議,惟委員會兩名學生會代表至今尚未收到會議通知,直指黃乃正「未審先判」。

葵青民主派區議員反一地兩檢  經民聯李志強斥逢中必反:領事館都要撤離啦

(獨媒特約報導)葵青區議會下午開會,民主派9名區議員提出動議,反對政府就高鐵一地兩檢的方案。他們在會前抗議,批評高鐵方案是割地兩檢,違反《基本法》,運輸及房屋局沒有派員出席會議。經民聯區議員李志強在會上發難,斥有政客逢中必反,認為市民抽著行李時,只想快快過關,其他事情不重要。李志強表示,地球上的邊界都越來越模糊,運輸工具應該只著重效率,否認一地兩檢是割地;並批評高鐵明明是民生項目,但卻有人藉此搞政治鬥爭。「有啲人無得返大陸,就搞到其他市民浪費時間。」「所有軍營附近都唔好住人啦,拉你入去呀,割地?領事館都要立即撤離香港啦。」

內地收緊政策 港回收商明起停收廢紙 如何影響社區?

(左起)新福事工協會關懷貧窮學校事工統籌趙日輝、拾荒者蘭姐、立法會議員朱凱廸

(獨媒特約報導)內地收緊廢物進口政策,部份香港回收商在明天起停收廢紙。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昨晚於葵涌廣場對出空地舉行論壇,題為「大陸收緊洋垃圾進口 香港回收品何去何從?」。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擔心,囤積的回收品可能會被送到堆填區,更憂慮市民會對回收系統失去信心。新福事工協會關懷貧窮學校事工統籌趙日輝指出,事件不只影響拾荒者的生計,同時令拾荒者之間關係變得惡劣。

國務院於7月發佈《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年底禁止24類固體廢物(坊間稱「廿四味」)進口,包括廢塑膠、未經挑選的廢紙、釩渣、廢紡織原料等。而且,內地工廠需要經過環境評估才可接收廢料。由於大部分內地廢紙回收商尚未得到批文,香港回收商堆積大量廢紙,或會到堆填區。香港的廢紙回收價格亦大幅下降,中、小型回收商和拾荒者的生計面臨影響。

港回收商技術未符內地要求

逾50團體個人聯署 批傳媒報導公務員夫婦自殺乏性別意識 歸咎女方高薪、合理化暴力

(獨媒特約報導)本月初,一對同任職政府的公務員夫婦雙雙墜樓身亡,多家傳媒以妻子薪金比丈夫高作大字標題報導。關注家庭暴力受害人法權會與逾50個人及團體今早發表聯署聲明,批評傳媒在報導時缺乏性別意識,未達專業道德標準。

聲明批評傳媒「大肆推測慘案的成因,並將家庭暴力歸咎於妻子收入高於丈夫」,特別引述《頭條日報》及《香港01》報導放大「妻子高薪」,認為部份報導「極之不負社會責任」,所引述的專家意見「滲入了性別歧視及咎罪於受害人的觀點,再次強化男尊女卑的觀念。」

聲明又指,香港兇殺案的女受害人比例為52.9%,與日本同為全球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傳媒報導將責任歸咎女性,只會合理化暴力行為及深化父權意識。

聲明全文:

聲明:有關油麻地「御金.國峯」夫婦兇殺及自殺命案
關注家庭暴力受害人法權會

最近一宗夫婦兇殺及自殺命案震驚全城。事發於九月四日,跟據警方推測,一名男子在油麻地「御金.國峯」以刀重創妻子後把她推下樓,然後再跳樓自殺。女死者頸、背、手多處有刀傷。跟據報導,男死者於上周五被妻子發現有婚外情後,妻子提出離婚,之後男方搬離住所。然而,男方於當日清晨返家,其間與妻子就感情問題爭執,隨後發生墮樓雙亡事件。

【東北案判詞出爐】法夢點評:被告可否上訴?

文:按針、K、腸
編:G

上訴庭在反東北案判詞中聲稱自己有權在刑期覆核中作出對被告不利的事實裁決,但上訴庭是否有足夠程序確保被告有充分權利挑戰這些事實裁決呢?若果沒有,那麼上訴庭作出這些事實裁決是否符合被告得到公平審訊的權利?

「公平審訊」-任何熟悉刑事的朋友都知道,它要求審訊要是公平、公開、公正,在合理時間內由獨立及不偏不倚的法庭,以「毫無合理懷疑」的標準來審理。根據《李亞生案》,在刑期覆核的程序中,上訴庭不會干預原審裁判官純粹的事實裁定,而只會覆核法律問題或法律兼事實問題(question of mixed law and fact)。東北十三子案發時行為「暴力」與否,正是純粹的事實裁定,本身並非有關法律的裁決(事實上,香港法律根本從未對「暴力」此一抽象概念作過任何一般性的定義)。無論如何,即使是涉及法律兼事實問題的情況,正如上訴庭今次亦有引用的《區志恆案》指出,律政司司長一方仍「有責任在毫無合理疑點下證明可以導致更重刑罰的案情。」

提到東北案,法夢一而再、再而三指出,律政司司長提出刑期覆核的權力,原則上只能基於公眾利益行使。但面對《公安條例》下的控罪,而控罪内容更是牽涉針對政府政策的示威時,身為行政會議當然成員的律政司司長,是否真的可以不偏不倚地作出判斷?還是應該交由身份利益衝突較小的刑事檢控專員,甚至長遠來説將檢控工作,從律政司的政治角色中獨立出來?

理大拆民主牆標語 擬限制言論 校方拒與學生公開對話

(獨媒特約報導)理工大學學生組織「理事亭」昨日揭發校方計劃推出言論守則,限制師生於校園內發表的言論,今日續聯同聯校社關平台「工學同行」十多名成員發起示威行動,要求與理大校長唐偉章公開對質,促校方就事件交代道歉。理事亭成員原計劃進入李嘉誠樓,於校長室門前請願,但校方拒絕記者等公眾人士進入大樓。理事亭成員遂要求校方代表於大樓外與學生對話,但不獲回應,成員最終決定結束行動,並批評校方「封閉」、「黑廂作業」,迴避媒體及公眾人士監察,聲言會繼續跟進事件。

機管局30億建大樓 僅便利轉機客 團體斥大白象 提3億替代方案

(獨媒特約報導)機管局擬斥資30億,在海天客運碼頭旁,興建中轉大樓,並新增一條私家路連接機場島及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日後經大橋來港的旅客,可不須入境直接前往機場禁區。團體倡替代方案,取消興建中轉大樓及私家行車橋,改以接駁巴士代替,30年成本僅3億,只及機管局方案的十分一。

中轉大樓全稱為多式聯運中轉客運大樓,計劃斥資30億,共設有五層,由第一層起分別為無人駕駛列車、行李轉運、離境、入境及巴士及轎車落客區。項目環評諮詢今日截止,料於2019年動工,料2022年完工。

理大將推守則限制校內言論  學生組織抗議批「打擊港獨高於一切」

(獨媒特約報導)大學民主牆風波尚未平息,除中大、城大及教大校方早前已因撕毀民主牆上港獨標語,遭學生會抗議打壓言論自由外,理大亦發生同類事件。理大學生組織「理事亭」今日召開記招,指責校方連日以來撕毀民主牆上有關「港獨」及「支援中大學生會」等字句,至今仍未有回應事件。「理事亭」成員透露,理大校方高層曾私下與他們接觸,表示校方將列出有關校園內言論之詳盡守則,禁示所有「違法違憲」的字句張貼在民主牆上或於校園內發表,而且沒有回應會否懲罰發表相關言論的師生。他們批評校方籍此打壓言論自由,並制造白色恐佈,表明將會發動行動向校方請願及公開對質,要求校方就事件交待及道歉,承諾保障學生言論自由。

一地兩檢關注組周六辦研討會 陳帆拒絕出席

(獨媒特約報導)「一地兩檢關注組」將於本周六聯同大專學界合辦公開研討會,題為「邊度檢 喺度揀」,將會討論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七大方案。關注組召集人陳淑莊表示,已嘗試邀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出席研討會,惟陳帆回信指已出席過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特別內務委員會等,因此拒絕出席是次研討會,只承諾日後會一直與各方溝通。

陳淑莊斥陳帆一直說願意溝通,但關注組至今也未收到政府討論高鐵問題的邀請,「把口就好方便,行動卻不配合」。關注組又邀請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及執業大律師梁美芬介紹政府方案,但兩人同樣未有確實答覆。陳表示若然未能邀請講者介紹政府方案,關注組會提供相關資料代為介紹。

七個方案包括由環保觸覺創辦人譚凱邦介紹的「兩地兩檢」、公民黨立法會議員譚文豪講解的內地「一地兩檢」、法政匯思成員解構的「車上檢」、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文敏介紹的「北上預檢」、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講解的「西九CIQ」(出入境、清關和檢疫手續)、學生代表介紹的廢除高鐵方案、及政府現時提出的方案。七大方案介紹完畢後,會有台上講者互相質詢和台下問答環節。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