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城大舉行「香港的綠化地與房屋供應論壇」,討論綠化地未來,多角度的思考,為香港的環境、規劃政策把脈。政府計劃開發超過七十幅市區的綠化地,超過一百五十公頃,建九萬個單位,社會反對聲音不絶於耳。綠化地是房屋供應,還是生態資源呢?論壇嘉賓從本地的生態、市民健康和土地供應的角度談及綠化地的重要影響。
從環境角度,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指出政府的綠化政策,在市區廣植樹木,卻鏟掉市區的綠化帶,並不洽當。規劃的過程中,政府常估生態價值。以鳳園例子,政府將綠化帶視為人工植林,降低價值,但實情向次生林演進,影響3000 棵林木,當地找到重要植物,包括︰石筆木,吊鐘王,土沉香。在大窩坪案例,文件跟事實不太相符,政府推說樹種價不高,卻無視林中的小河,找到大頭蛙,小棘蛙等珍貴動物。按政府邏輯,低生態價值土地就可建屋,綠化地都不能保存,難道只剩下米埔才可保留。而現時城規會機制,多考慮交通問題,綠化帶的康樂價值相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