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信報》 4-8-2014「影子長策會」專欄,圖:Sun Yeung
市建局上周二(7月29日)的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第二、第三期流標,涉及1700 伙單位供應,雖然局方火速允諾於8 月份重新招標,但已令輿論熱烈討論。這與早前天水圍和白石角的流標不同,市中心的土地一向有價有市,今次的流標反映局方的發展策略有誤,重建模式極須重新檢討。
職員薪酬 問題所在
早前,4月30日麗新投得馬頭角新山道及炮仗街項目時,每平方呎成本近萬元,輿論已稱為「摸頂」,局方炒貴市區地皮的政策如走鋼線,結果招致流標,影響房屋供應。
局方已獲政府注資100億元,免去補地價,亦可動用《土地收回條例》;而觀塘市中心的重建項目由研究至今,已經歷八年,局方亦斥資成立專責應對部門,按理是志在必得,但為何鎩羽而歸?
局方招標開價「進取」,當然是問題所在,但根源在於開支甚大——2013年行政費用為3.4億元(估計主要為薪酬開支,局方總部在中遠大廈為自置物業),每位員工年薪平均可達68萬,是房協員工年薪的兩倍(29萬)。
局方不乏大量前政府高官,如現任行政總監譚小瑩為前房屋署高官、觀塘項目總監李樹榮為前運輸署助理署長、總監馬昭智則為前規劃署荃灣及西九龍規劃專員,局方有如高官退休天堂,納稅人和舊區居民卻要承擔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