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澳門近2萬名市民穿着白衣,在烈日當空之下上街遊行,向政府大聲怒吼,要求徹回離補法案之聲,響徹小城每處。據傳媒報導,人數之多創下澳門社會運動的新記錄,甚至有香港媒指出,以比例計算的話,相當香港20萬人遊行。可見,法案引起的民怨、民憤之深,歷年罕見。事實上,特區政府近年施政,屢屢出現問題,當中涉及多個與民生密切相當的層面,例如除了經常提及的買不起樓、搭車難、看醫生難外,近期的善豐危樓事件、九澳空氣污染等,不論是回應、跟進等方面都是差強人意。
面對上述問題,社會要求高官問責之聲日益高漲,過去多位議員亦提出過質詢。可是,官民對問責的認識不一,官方認為只要官員個人品德沒有問題,能依時完成工作就不用問責,而社會對官員問責則側重於能否彰顯公共利益。是次離補法案觸發民憤,其中一大主因正正是因為政府多年漠視民意,沒有想方設法做到問責,不少部門遇事即卸,官僚風氣仍然甚重,令不少市民對政府深感失望。
在沒有問責以及部分官員不作為的情況下,高官員卻擁有優厚的離任保障,就算法案再多的合法理據,普遍市民都是打工仔,任誰都會同意論功行賞的道理,打工仔想加薪都要爭取有好表現,何況高級官員?因此,政府績效不彰,市民只會認為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