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櫃碼頭罷工專題簡介
這項專題由兩篇文章組成。第一篇〈波濤下的暗湧〉,嘗試通過確定碼頭工潮的一些基 本事實,特別是碼頭上三大工會勢力分佈、罷工工人的組織和工會的鬥爭策略,去為這 次工潮的成敗做一個簡單的初步分析。第二篇〈堤岸上的海市蜃樓〉,通過評述罷工領 導者和支持者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論,揭示這次工潮被賦予的政治意義以及由此產生的 對事實的「改造」。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希望讀者可以參考一個事實。在工潮期間,罷工領導和支持者有 兩個常見的、一體兩面的説想法:一是被臨立會廢除的「集體談判法」可以讓這次工潮得 到更妥善的解決;二是外國的集體談判制度,比香港優越之餘,還促進勞資融洽和經濟發展。
臨立會廢除的「集體談判法」,規定有50名或以上雇員的企業,需要承認得到25%僱員 支持的工會為集體談判對象。因此,在這次工潮之中,這部法律可以迫使永豐和高寳寶 承認工會為談判對象,但不會使HIT就範。當然,談判權並不等於資方必須接受工人要 求,談判的結果是由勞資力量對比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