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傘下獨媒】攝影師不只是目擊者

攝:Manson Wong

在東北發展示威期間,有人在海富中心附近衝出馬路。警察便移動鐵馬,想攔截這些示威者,於是有人想衝擊,而警察當然便拿出胡椒噴霧,用手撥開示威者的雨衣。當時我撥開了警察的手,然後舉起雙手。

那個年青人當然走開了。不是到生死關頭,正式的新聞從業員並不得參與任何報導的事件。但我們這群既不是正式新聞從業員,亦非示威者的攝影師,在拍攝新聞事件時,參與的界線在哪裡?我們是否真的可以參與?在雨傘運動中,攝影師的角色和崗位是甚麼?當眼見有人被噴胡椒噴霧,攝影師應為他淋水,還是拍攝別人為他淋水?攝影師也是有感覺的,那在某些情況下叫一叫口號又可以嗎?叫口號是一種表態,示威者是認識的,行家也是認識的,在網媒的角度出發的我們,該如何報導雨傘運動?「我的眼睛就是證據」、「我甚麼都不會,只懂拍照」這類說話,說到底,是否真正有助整場運動?

我認為攝影師最後始終逃離不了一個課題:作為一個人,攝影師應懂得思考。這樣,攝影的意圖便出現,亦同時成為拍攝的最基本重心。雨傘運動的攝影角色在那裡?在運動前期的第一個月裡,圖片的供應需求是很大的,瀏覽量很高,但到運動後期便不然。那時候的圖片已具備故事性的論述,譬如金鐘夏愨道留守村民的故事,把「我要真普選」以及「公民提名」這些訴求傳播開去。圖像的需求少了,這反映了甚麼?攝影的價值是甚麼?我們為何需要借圖像去推動這場運動?

巴士線公開投標市民有著數 將軍澳至荃灣巴士線收費比往美孚低

(獨媒特約報導)將軍澳區一直要求設立全日巴士線往來荃灣,運輸署3年前提出以取消692(坑口至中環)作交換,692在2013年11月30日取消後,拖延至今,終於確實在3月28日由九巴開辦將軍澳至荃灣巴士線。路線經招標程序,在競爭下九巴以比標書最低要求頻密的班次,以及比將軍澳前往距離更近的美孚($10.5)及紅磡($9.9)的收費投得,新線290及290A開辦首年只收$9.2。不少網友對班次及收費均感意外,認為是九巴為力保九龍區及將軍澳區市場,在競爭下提出優厚條件。

路線公開投標 乘客受惠

高雄大港開唱2015:台港音樂社運連線

(獨媒特約報導)台灣高雄「大港開唱」音樂節將於3月28及29日舉行,在強勁的台灣本土獨立陣容以外,香港的單位也是夢幻般的焦點。首先有走上抗爭前線的何韻詩,然後有闊別20年重組的傳奇樂隊…Huh?!,本周更宣佈多年未作音樂演出的影帝黃秋生以「最終大魔王」姿態加入陣容,將音樂節的話題性推上高峰。在音樂之外,雨傘運動亦佔重要一環,學民思潮黃之鋒將與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進行對談,活動場內又會展出雨傘運動的照片。

常謂「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一場充滿「港味」的台灣音樂節,體現了兩地社會、樂圈的緊密扣連。事實上近年台灣獨立樂圈多次聲援香港社運,2012年支持反國教,去年合唱《問誰未發聲》、台版《撐起雨傘》(見下),以至今年的大港開唱,背後都有一位在台灣生活多年的香港人在牽線。

民建聯成功爭取區議會討論小販政策 劉佩玉:「遲來的春天」

圖:2014年桂林夜市

(獨媒特約報導)深水埗區議會在3月10日討論由民建聯議員提出的動議,要求保留熟食小販攤檔特色,尋找合適場地讓小販合法經營。民建聯議員劉佩玉指小販經營問題到今日才獲得重視,是「遲來的春天」。然在新年前,同樣由民建聯議員提出的動議,卻令今年新年的桂林夜市消失。

新年前曾指桂林夜市是滲入黑社會的「亂墟」

民建聯劉珮玉在會上發言指,她早前曾在環境及衞生委員會中提出要給予基層小販經營空間,但直到今天的區議會會議,小販經營問題才得到重視和討論,是個「遲來的春天」。然而翻查該動議,「關注」小販經營的內容僅在文件內容首五段中最後一段出現,首四段均為批評桂林夜市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後一段雖表示可幫補基層人士收入,但不忘在同一段指「如此龐大的市集滲入了黑社會活動,淪為無王管的亂墟。」獨媒記者當日亦有出席會議,劉佩玉在會上指「小販擺賣會影響咗小商戶同有志創業既人。」,亦會帶來嘈音問題,甚至傳播病毒。

農業檢討未完成 蕉徑農業區全滅

有發展商最近在古洞南蕉徑農業區有大動作,兩項申請分別興建270幢3層低密度住宅(編號Y/NE-KTS/7),以及一間提供1,200個學位的一條龍國際寄宿學校(編號A/NE-KTS/390),聲稱又要滿足港人房屋及國際學校學位的迫切需求,變相提早終結社會對農業存有任何幻想。兩項發展的申請人,分別為萊特發展有限公司(Rand Development Limited)及Prodigy Education Limited,其中前者的公司董事為禤寶華及羅泰安,不少報導稱二人曾代表恆基、田生收地收樓。

螢幕快照 2015-03-13 上午10.55.04

超市停用保鮮紙發泡膠 終結塑膠危機

香港的三個堆填區即將塞爆,政府卻只懂得花費巨額公帑興建不必要的焚化爐。擴大範圍的膠袋徵費實施在即,我們也要為自己產生的家居垃圾邀付費用。在民間,網絡上已有不少交換物品的群組,鼓勵大家透過交換的形式,將已經不再需要的物品轉交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減少將物品當垃圾棄置。

家具廢物處理得宜,除了需要有政策配合和公民參與,企業的行動亦十分重要。是次聯署的目的,正正是要推動企業用行動去支持減廢。

聯署發起人Megan Tanner是香港土生土長的「洋人」,早年在英國留學,現於香港定居和工作,眼見香港的垃圾危機處理已經刻不容緩,所以發起了網上聯署,要求連鎖超級市場的母公司及持份者擔起社會責任,承諾停止使用不必要的塑膠包裝蔬菜水果等商品,用行動去支持減廢。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塑膠,由食品、清潔用品的塑膠包裝,到汽車、電話、電腦的塑膠零件等,塑膠幾乎無處不在。

根據環保署的資料,香港的家庭塑膠廢料來源,有三份之二是來自膠袋、包裝膠料、膠樽及食物容器。雖然有些塑膠聲稱可循環再造,但從前述數字可見,其實大多數都是被棄置到垃圾堆填區。

Megan認為,塑膠垃圾是個嚴重和影響深遠的問題,而且發泡膠對環境的影響已廣為人知 - 除了不能分解外,也難以回收再用。如果超級市場承諾停用塑膠物料包裝,那麼消費者就可以以此作出負責任的精明選擇,從根本減少塑膠垃圾的產生。

關於觀塘搞塗鴉的幾個問題

昨日──以刑事毀壞為由通宵扣查連儂牆粉筆畫少女與通緝撐艾未未的塗鴉少女;剷走Invader數十件馬賽克作品與擦除薄扶林一幅火龍壁畫塗鴉;經常性以「行乞阻街」為由驅逐或拘留街頭表演藝人──今日,卻推出活化觀塘區後巷計劃,投資一百萬元邀請藝術家於十八條後巷創作塗鴉。不知是「今日之我勝於昨日之我」的覺醒,還是想借塗鴉這把刀幹點什麼?

借藝術之名美化社區、改善環境、紓緩擠塞自然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幾個面向需要認真對待:

1) 誰來執行這項計劃?怎樣執行?塗鴉的內容與形式有什麼樣的規限與準則?這些規限與準則又是否會清晰地公開列明?塗鴉的主題與內容有最少限度的規限是可理解的,但要如何在鼓勵創作自由的前提下,避免有關機構作出自我審查或政治審查?誰來篩選塗鴉作品初稿?

越反惡魔,自己越變惡魔

這句話,來自尼采。他是精英主義者,不相信民主,不過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註1)

醜陋的香港人

本土義和團常用的一個邏輯,就是「共產黨/689/水貨客有幾衰幾衰,所以我任何一種反抗都是正義」。對不起,這是義和團或者法西斯的正義觀。這種偽正義觀,不多不少,就是越反惡魔,自己越變惡魔。為達「驅蝗」目的,他們不惜侵犯人權,而且將之合理化。(註2)

連議員范國威也感到需要和上幾週的反水貨客切割了。他批評示威者點錯相, 鬧錯人,就應即時道歉,不要死撐。

不過,這仍然令人擔心背後是否有潛台詞:騷擾/攔截/喝罵水貨客仍可繼續,只要不再點錯相。

從頭起,針對大陸水貨客的抗議行動就具有不可操作性。因為你根本不能單從外表去判斷是否水貨客;究竟是大陸水貨客還是香港水貨客等等。(註3)

這種盲目排外,其實與法西斯主義一脈相承。

都是猶太人的錯!

一間都不能少

圖:嶺南大學學生會
題為編輯所擬。

在消費者意識抬頭的年代,功利重要,我比了錢,你比我貨,無容置疑。

但我們不只有消費者一個身份,我們更不是永遠自私自利的人。學生組織侍奉同學,但學生同樣侍奉社會,所以其實同等甚至更重要嘅問題係:

學聯的存廢,對社會改革重唔重要?
學聯的貢獻,我認不認同?
學聯的參與,我會否參與?
學聯的改善,我會否置身其中?

沒有學聯供八方院聚合,沒有學界商討日,沒有學界公投,沒有學界方案,沒有72遮打抗命,沒有罷課,沒有兩傘運動。一步進一步,一環扣一環。

退聯,實際如果不是要瓦解學聯,何以一間大學學生會退聯,然後要其他大學學生會承擔聯會責任。這是自絕學界以外,還是扼殺學界實力?

如果是要聯合共舞,聯會就必不可少。

新一屆的學生會幹事絕不否認學聯的問題,更帶頭指要改善其中,但絕非拍檯離場,甚至翻檯抹面。

我們都知道,在一個內耗的局面,泛民正在猶豫六月是否袋住先,北京在操弄他的政治棋盤,學術界處處繼續被滲透統戰分化瓦解。

迷茫中,這就是現實。

今天是嶺南存留學聯公投最後一天。我反對退聯,對社會變革而言,一間都不能再少,因為只有不同院校的同學堅實同行,同氣連枝,才可默契充分,在危局中再思前路,繼續邁進。

如果你反對退聯,那學生會圖強改善事在必行,請務必參與其中。

香港城市規劃與郊野:償還過 才如願

圖:守護大嶼聯盟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當世界的城市都在想方法增加綠化空間,我們的政府反其道而行而要縮減綠化地和郊野公園。「郊野公園」只是那四成地方的統稱,我們無法否定四成土地是佔頗多的比例,但又無法承認這個「多」為城市帶來是弊多於利。對於不行山的市民可能很遙遠,但它又確實跟我們的社會變遷和城市規劃緊緊結,說是香港幾百萬人的資產不會錯。

英國政府在接手香港的時候形容香港為"barren rock”,一塊光禿禿的石頭。翻看舊照片,除了鄉村的風水林,確實未見有幾多樹。戰後的山野凋零,只剩下村後的果樹林蔭一片翠綠茂盛,至今各鄉村的風水林則因為滿佈值錢的受保護植物而名滿大陸。因為原居民封村將原來山嶺之間四通八達的路拆得四分五裂,我才發現戰前山林之間的鄉村步道成為旅人喜愛步行的古道。六七後的郊野變成維穩公園,是工人及學生一個重要的娛樂所,亦即現今退休人士一輩的樂園。1976年香港有首三個郊野公園,至今不夠40年已有四成土地為郊野公園或特別地區,亦是水塘的保護網和集水區。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27
  •  2428
  •  2429
  •  2430
  • 2431
  •  2432
  •  2433
  •  2434
  •  2435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