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又轉涼,想起兩年前的今日,也在同樣清涼微雨的晚上,在葵涌貨櫃碼頭開始,長達40日的碼頭大罷工。那是我第一次落力投身支援大型工運。
如果要選一樣工潮留下的最重要經驗,我會說是「工運政治化」的方向。
不利罷工的香港經濟結構
香港搞罷工不易。除了因為極缺乏工會權、談判權、罷工權此勞工三權的法律保障外,更重要是香港的經濟結構,非常不利產業工人罷工。香港作為以服務、金融、旅遊、貿易為主的結構,不是傳統的大工廠生產模式,難以做到廠房組織打工仔的工作。而香港這些服務行業亦 favour 一種員工對客人/老闆的順從心態。打工仔在公司受壓,通常都不會在職場去做罷工抗爭。
但是,香港打工仔普遍是感到政府及老闆對他們的層層剝削的,例如質疑為何分享唔到經濟成果?為何要肥上瘦下?為何買唔到樓?為何人工跟唔上通漲?為何要起大白象基建但都唔改善民生?隨著近10年表面的GDP愈來愈好(主因聯繫匯率及信貸泡沫),民怨的累積也愈來愈大。
非政治化的「勞資紏紛」到樽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