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否定的深刻——淺談《短暫的婚姻》

圖:看不見Mal身影的窗口

「我的婚姻很短暫,只維持了六十年……如果你是深愛對方,那無論一段婚姻有多長,都會覺得很短暫。」

以上對白,大抵就是《短暫的婚姻》的中心題旨。編劇莊梅岩要講天長地久,要講最深刻的愛,不過沒有用一般通俗劇的套路,賣弄無私奉獻的偉大。相反,她用了正言若反的方式來表達愛到極致時的輕。姑勿論這種輕,是生命中可以承受抑或不能承受,可以選擇抑或不能選擇。

「加拿大人把ICU設在醫院的頂樓,因為那裡最接近天堂……」Mal認為Galen喜歡在天台流連,正因為這地方最接近他早死的太太。

莊梅岩除了對時間很敏感,對空間(或距離)亦一樣。任何地方距離天國都一樣遠,走上一幢大廈的天台,縮窄到的只是聊勝於無的心理距離。但Galen又可以怎樣呢?他最終沒有跨越和Mal之間的那道牆,口說是不想把事情搞得太複雜,但更大機會是因為他太清閒,他沒有因為忙碌而忘記一件事:

「忙到不記得,或開心到不記得所有物事都會結束。我們每日營營役役,只是為了等人生的不測。」

國歌法料明年初交立法會 聶德權:尊重國家就不會誤墮法網

(獨媒特約報導)全國人大常委會早前通過將《國歌法》納入《基本法》附件三,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今日(11月8日)表示會透過本地立法,在香港實施《國歌法》。他拒絕正面回應會否進行公眾諮詢,只稱會聆聽公眾意見,按一般法例的立法程序進行。

多次被問到會否就《國歌法》立法進行廣泛的公眾諮詢,聶德權稱政府會先諮詢立法會,屆時有很多機會聽取公眾意見。他指明年第一季將立法建議提交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強調會小心聆聽及考慮公眾意見。

聶德權指出,國歌是國家的標誌和象徵,所以必須尊重,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和律政司等部門會在普通法及憲法層面上,研究本地立法的相應措施。

聶德權又表示,注意到近日有不少場景的討論,質疑在《國歌法》立法後會誤墮法網。他解釋稱,《國歌法》的原意是維護國歌尊嚴和尊重國家,「呢個就係背後嘅精神」,立法是要規範在奏唱國歌時表達尊重,侮辱國歌就是超越了規範,但相信絕大多數香港人都會尊重國家及國歌,「只要尊重國家就不會誤墮法網」。

領展公佈業績 民主派踩場抗議賣商場

(獨媒特約報導)領展今日(11月8日)下午公佈中期業績,社民連、工黨、民協、民主黨和小麗民主教室等團體到記者會現場,抗議領展拆售旗下商場,要求與領展行政總裁王國龍會面,但被保安阻撓,最後在會場門外灑冥鈔和溪錢表達不滿。

記者會在金鐘香格里拉酒店舉行,在示威者到場後,酒店保安報警處理,更一度表示會驅散示威者。梁國雄表示「我係苦主嚟嫁,你拉我?」他強調如果清場將會保留追究權利。「示威都唔得呀?驅散?你傻咗呀。」警員到場後拍攝示威者,保安又一度粗暴推向記者,引起口角。

IMG_4733

網媒撐得起新聞自由嗎?

如果不計算傳統新聞機構的網站,香港的網媒發展史,本身就跟九七後的政治變遷,尤其是社會運動的興起和新聞自由的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香港第一波以新聞及政治社會議題為主要內容的網媒,在2004年左右以網絡電台為主要模式出現。它們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建基於隨著2003年七一大遊行而爆發出來的社會力量。可惜,在其後三四年間,這一批網媒紛紛因財政或其他內部問題逐漸消失。2005年創立的以刊登評論文章為主的《獨立媒體》,在十多年後仍然屹立,是一個例外。

香港第二波網媒的出現,發生在2012年左右,《主場新聞》、《熱血時報》等,都在該年創立。相比起早年的網絡電台,這一批以新聞策展和評論為主要內容,輔以少量第一手報道的網媒,到目前為止展現了較高度的可持續性。第二波網媒較為成功,部分原因固然在於網絡的持續普及化,以及社交媒體出現,令網媒內容得到新的傳播渠道。同時,在兩波網媒之間約10年光景裏,香港的新聞自由狀況每況俞下,也為網媒發展提供了獨特的空間。隨著批判聲音或被視為激進的觀點越來越少在傳統媒體裏出現,部分網媒成為了這些聲音和觀點得以表達的平台。筆者幾年前進行的一個調查研究就發現,越覺得主流媒體有自我審查的市民,越可能有使用網絡媒體的習慣。

【重奪公民廣場】周永康:多謝袁國強 對審訊非常有信心

(獨媒特約報導)終審法院今日(11月7日)批准香港眾志主席羅冠聰、秘書長黃之鋒及前學聯秘書長周永康就重奪公民廣場案提出上訴,案件將於明年1月16日審理。羅冠聰稱終院劃出上訴範圍,很多均是他們的要求,望未來得到的結果有利於遊行及集會自由。

周永康獲准保釋,於中午約12時40分離開法院,他感謝父母、女朋友、支援團體及律師團隊,又感謝懲教署職員為囚犯安排日常所需。

周永康表示感謝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咁奇妙嘅旅程都多得袁司長」,讓他們在懲教署學習到不同的事情,亦令司法公義被驗證能否被實踐及看見,「無佢(袁國強)無咁嘅機會」。

對於暫獲出獄,周永康稱非常愉快,又指在獄中電視看到羅冠聰及黃之鋒獲保釋時感覺相當暢快,如今見到兩人仍然非常健康,感到非常欣慰。

羅冠聰稱三人是8月17日上訴庭判決後首次重聚,隨後他與周在荔枝角收押所待了數天,兩人道別時互相握手,大家都期望監獄生活不會磨蝕初心。羅指今日重聚的感覺仍是很熟悉,大家仍然堅持信念。黃之鋒對於與周永康重聚亦感到十分高興,望能一起「飲個茶食個包」,「今日好開心」。周永康亦指稍後首先要與兩人一同去飲茶。

重訪革命——評秦暉論十月革命的文章

在世界各國,革命不時都會出現,不過港人從不注意。最近的2011年中東革命也一樣——直到傘運爆發,才開始有點改變。傘運是公民抗命,但絕非革命。然而,不少青年覺得非要命名為「雨傘革命」不可——好像名之革命,底氣就忽然厚起來,得到了精神勝利。不到兩年,更出現了「魚蛋革命」。歷史,又是否再次呼喚革命呢?

兩代人的兩個革命故事

但上一代對於革命卻敬謝不敏,因為覺得,已經革了一百年命的中國,革來革去只是革出更加專制的政權。「魚蛋革命」的發動者,也讓人聯想起魯迅筆下的阿Q革命——他盤起辮子自稱革命,卻不准小D革命,然後假洋鬼子又反過來不准阿Q革命....。

兩代人對於「革命」二字,竟有全然相反的印象,這或者代表了傘運後,民運的前後裂變?在這個時刻回頭看看俄國十月革命,或者是有益之舉。

美國記者John Reed當年寫的實地報導《震撼世界的十日》,題目的確預示了後來事變。俄國革命的確震撼了世界,改寫了歷史。它本身也非常複雜,對其評論也是眾說紛紜。這篇短文當然無法處理整個論辯,文章只想回答一個比較簡單問題:當年俄國的下層人民,是否不革命比革命更加好?

橫洲四千公屋單位要24億平整 朱凱廸斥天價 質疑證利益輸送

(獨媒特約報導)涉因鄉紳利益而優先發展綠化地帶的橫洲公屋項目,當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擬申24億平整土地。朱凱廸指橫洲4,000個公屋位,每單位平整土地的價格為60萬,高其他項目逾四倍,批評當局為何不先發展棕地,又質疑是否為新世界私人發展項目開路。朱凱廸多番追問「係咪幾貴都做?」官員全無回應。

運輸及房屋局向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申請24億,平整橫洲第一期綠化地帶土地及興建道路。朱凱廸斥造價屬天價,他指每單位平均基建開支逾60萬,而類似的項目大埔第9區則為每單位16萬及屯門第54區約15萬。

土木工程拓展署副處長胡泰安稱,橫洲第一期的公屋位於不同高度的平台,須興建高擋土牆,至於項目中設有的「地下通道」,胡泰安稱是類似隧道形式,長約20至30米,稱可方便地面通道前往原居民殯葬區。至於24億中,用於平整土地的開支約為9億。

【重奪公民廣場】終院批准上訴許可 周永康同獲保釋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眾志主席羅冠聰、秘書長黃之鋒及前學聯秘書長周永康因2014年兩傘運動的重奪公民廣場案,遭律政司覆核刑期被判入獄。黃之鋒和羅冠聰就案件在終審庭提出上訴,今早開庭處理,獲批出上訴許可,周永康同獲保釋,案件押後至2018年1月16日。

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在眾人發言前說明終審庭將接納四點:

(1) 根據《刑事訴訟程序條例》81A條,上訴庭在什麼程度改變、修補或增加了(reverse modify substitute or supplement)裁判官的事實裁定?

(2) 上訴庭在什麼程度應該考慮犯罪動機,特別是此案是在進行公民抗命及行使憲法權利時進行?

(3) 上訴庭在達到此案的量刑時,上訴庭在什麼程度上作出了新的量刑標準,以致影響之後的判決(in allowance of assertion of future sentencing guideline)?

(4) 就黃之鋒判刑而言,上訴庭在什麼程度應考慮到《刑事訴訟程序條例》第109A條,即對除非認為沒有其他適當的方法可處置,超過16歲而未屆21歲的人不得被判處監禁?

華春瑩無避答問題,上網不如醒少少

有記者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提問:

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那麽1949年以前還在中國版圖的:海參崴,外興安嶺,江東六十四屯,唐烏梁海,黑瞎子島,雲南老山,廣西法卡山、白龍尾島,吉林長白山、天池……它們是中國可以分割的一部份嗎?

華春瑩回答:下一位!

(轉自微信)
-出自王丹Facebook(註1)

最近一些台灣的facebook專頁重推2月一篇新聞,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跳過敏感問題。今日又見香港一個資訊科技專業人士團體分享。然而對於這則新聞半信半疑,畢竟文風似國內「段子」,而且這種問題國內媒體不會問(就算問應該未說完就出事了)、要是外媒又不會不報,基於求真的精神,姑且以關鍵字「華春瑩 下一位」Google一下。

搞「初選」不如搞「棄選」

非建制派最近正就立法會補選安排商討,希望能就「初選」達致共識,以便非建制派集中力量,對抗建制派候選人,取回被政府DQ的議席。

參考過去民主派醞釀「初選」時的經驗,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時「棄保」的實際功效,我們認為非建制派各政團應考慮透過共識出「棄保」策略,面對來年三月的立法會補選。

「初選」的限制

民主派討論「初選」多年,只在2007年立法會補選和2012年特首選舉成功進行。初選以「民調」加「實體票站」進行是較常被討論的選項,惜此兩種方法都有無法克服的限制,不是認為「民調對知名人士有利」就是認為「實體票站益了有地區樁腳政黨」,無法令各方均對結果服氣,各政團就初選方案總難達到共識。

選舉未正式開始,民調對知名人士比較有利,新人十分吃虧是事實。而同樣無可爭議的事實,是每次選舉均有新人在選舉期間因其優秀的論壇表現、選舉宣傳等而脫穎而出。以下是2016年立法會選舉,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選舉五天滾動民調在8月3日(第一次公佈)的部份數字:

候選人 (8月3日支持度)
羅冠聰 1%
王維基 9%
劉小麗 1%
黃毓民 10%
朱凱廸 2%
李卓人 9%
梁頌恆 1%
鄭家富 4%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1982
  •  1983
  •  1984
  •  1985
  • 1986
  •  1987
  •  1988
  •  1989
  •  1990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