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 Facebook 《數字.香港》群組為明報4月1日的報導截圖。)
近三年來,港島區的擠塞問題是明顯惡化到了連公眾都無法迴避的生活困境——迅速惡化的範圍不是你以為很狹窄的英皇道,卻是東區走廊、東隧、渣華道這幾個路段。為甚麼要說是生活困境呢?因為傍晚在港島北岸的市民要過海時,往往面對著要不就塞車,要不就當沙甸魚(逼地鐵)的兩難抉擇:近年來東隧在繁忙時間的塞車問題愈見嚴重,甚至造成了東區走廊也隨著東隧車龍失控而瘀塞,東區走廊的路面瘀塞,造成了港島多處交通的癱瘓。東隧跟紅隧的巴士服務嚴重不足早就成為市民的共知,除了「搭地鐵真係唔知點捱得過金鐘站呢關」之外,「601和619未到銅鑼灣已經上唔到車」、「102和106去到天后預咗要企」這些都早就成市民的生活常識。但近年塞車問題惡化的情況,令市民逐漸接受本來只要廿分鐘的路程「要坐成粒幾鐘」也成為了常理,而這常理,卻連不是過海的乘客也幾乎無一倖免——東區走廊多條跨區特快線在繁忙時間的行車時間愈來愈長,其中一個重要的塞車延誤因素,正正是北角至東隧入口一段的公路段——這不用我來舉例說明了,問一問傍晚會乘車經過東區走廊的任何人都會明白情況有多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