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讓學生走激進或犬儒外的第三條路

文:盧日高

教「今日香港」政治與社會參與時,我先讓學生認識不同市民在制度內和制度外的政治參與方式。然後讓學生閱讀一篇市民撐香港電視到政府總部集會的新聞報道,著他們分析剪報內市民的訴求和運用的參與方式,我最初以為他們只能回答「要求政府發牌予香港電視」,幸好他們都能回答「要求特首公開交代港視不獲發牌原因」。分組討論時,我定的題目是「如果你是撐港視行動召集人,你們會用甚麼方法達成上述訴求?」

他們收到題目後表現有點納悶,好像不太想到有甚麼可行方法。於是我補充一句說:「今次天馬行空!」他們立即兩眼發光,熱烈地討論。每組分別匯報時十分精彩,由最溫和的寫文章、搞facebook專頁、持續包圍政總,到「全民罷工」、「收買黑幫活捉689」、「邀請外國空軍空襲禮賓府」等等,應有盡有。笑足半堂後,我進入課堂的戲肉,就是請他們思考各種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包括正和反)」。學生們眉頭一皺,正正經經地回到現實。

經過這次課堂活動,學生大都發現越激進的行動就越難發動,而且會伴隨更大的反效果。例如「收買黑幫活捉689」,他們也承認要打贏G4有一定困難,此外從事黑幫活動是犯法行為,承擔法律後果之餘,也會遭到市民唾棄。可是制度以外的遊行示威無效,制度以內議員嘗試用特權法逼特首公開真相,又會被功能組別和建制派議員否決。「阿sir,仲有咩計呀?」

曾德成帶議員遊花園  堅拒檢討網媒採訪準則

(獨媒特約報導)繼昨日七間網絡媒體舉行聯合記招,抗議政府新聞處限制採訪自由。今日 (1月22日) 議員莫乃光於立法會提出口頭質詢,要求政府列舉審批媒體進場採訪的原則,建議處方學效立法會採訪安排,若能證明其網站「曾採訪立法會新聞或立法會議員」,便可申請臨時工作證進入大樓。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出席解話,他堅稱做法「無政治考慮」,只是相關「規則並不存在」。湯家驊直斥局長答覆「非常奇特」,議員陳志全更形容政府為「科技盲」。

會議席上,曾德成謂資訊科技發展,「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設立媒體網站」。他解釋政府目前沒有針對網媒的「註冊或發牌制度」,「未能在眾多網媒中作出區別」。政府會密初留意持份者的意見,檢討安排。不過,對於莫乃光和陳志全三番四次追問,為何新聞處不能學效立法會現時行之有效的採訪安排時,他卻回覆「無補充」。

張超雄:露宿者人不如狗?

露宿者人不如狗?

油麻地渡船街天橋下,有一群尼泊爾裔露宿者聚居。多年來,不少尼泊爾裔的港人都知道,這裏是他們走投無路的棲息地,一旦潦倒到無瓦遮頭,他們總可來這裏棲身,且有一群兄弟互相照應。露宿人數變化不定,有時十數人,有時二十多人。由於地點不就腳,與民居隔了兩條行車綫,不會有行人經過,可以說與區內居民互不相干。

前年,油尖旺區議會主席鍾港武與區議員楊子熙兩位民建聯議員,為了綠化該地,防止露宿者聚居,遂建議進行小型工程,花二百五十三萬公帑,放置二百多個花槽,並要將該處變成寵物公園。政府批准了該項工程,並由民政署統籌共七個政府部門,去配合執行此項以美化天橋底為名、驅趕露宿者為實的工程。

為建花槽趕走無家者

今年四月十日,地政署發出通告,要求該處露宿者於五月七日前停止佔用該地。四月十六日,獨立媒體記者 訪問該處一位露宿者,他說社署沒派人接觸他們。五月十三日,社區組織協會連同一批尼泊爾露宿者來立法會申訴,表示沒得到任何政府部門協助。在六月十日的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上,社署表示該處只有十名露宿者,有些已去了朋友處居住,有些已離開,個別個案則正協助他們申請綜援。

韓國的夢與醒:〈請回答1994〉與〈韓國小姐〉

「懷舊」是2013年韓國社會流行文化的一大關鍵詞,形形式式有關昔日社會背景的韓國劇集、電影與歌曲,成為上年韓國大眾重新關注的題材。如果說這鼓「想著昔日」懷舊情的爆發,大可追及至2012年時,不論是電視劇的《請回答1997》,還是電影的《陽光姐妹淘》、《初戀築跡101》,都以這些題材引發了全民熱議。

然而,當中70-80年代為題材的劇集與電影,在韓國流行文化製作中,已算不是新的突破,消費力有限,況且現時收看劇集與電影的主要文化消費者(大多是20-40歲),對他們剛出生的70-80年代的歷史感不強,未有太大共鳴。但是,相較之下,現時韓國30-40歲的一代,對一切有關他們成長中,影響他們「青春期」最深90年代的點點滴滴,包括音樂、劇集、電影與其他消費品,卻冒起了忽然而生的懷念感,大概與當下的較人工化的K-POP,與不是富家公子愛上窮家女,就是家產爭奪計算無比的劇集感到乏味有關。

【今期流行】神奇罪與佛

原文刊於此

文:藍骨

在 2014 之初風行網上世界的,不消說就是最新的佛教歌曲大碟《罪與佛》,收錄了《活佛 Viva》等多首膾炙人口的熱播新歌,耳熟能詳的經典金曲配以啜核得來又有禪意的歌詞,要放在 HMV 賣 $110 也不是不可能。

《罪與佛》在高登出現時,大概無人會預計到會成為可以「推上報」的大事。封面粗劣的改圖瑕不掩瑜,當中搞笑的歌名不知怎的就帶來了共鳴,很快的就傳開去,成為又一個經典。《罪與佛》特別之處,在於它在出現之時,大碟中的歌曲,有好些都是只有歌名,而沒有歌詞。而一眾高登仔,就熱心加入創作,把空白的幾首歌曲,漸漸都完成了,甚至有人親自唱出作品,距離大碟真正完成不遠矣。

從港獨分子強闖解放軍總部一事看公民抗命

作者:江皓明

於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兩名「香港人優先」的成員闖入解放軍軍營,展示殖民地時期港英政府的旗幟,以宣揚港獨的立場。事件引起各方輿論烽煙四起,肇事者亦於元旦日被高度拘捕。筆者想就此事拋磚引玉,探索一下一國兩制以及公民抗命的問題。

有讀過我上一篇文章(失去的抱負)的 精明讀者會猜得出在下是抱有大中華思想的筆客,見著兩位「香港人優先」成員被捕,心中不禁一快,期盼法官判刑之時。然而「香港人優先」今次譁眾取寵之舉卻是正中要害。當年戴卓爾與鄧小平就香港問題展開談判,鄧小平就堅持要在香港駐軍;英國當時於福克蘭群島一役取得勝利,戴卓爾的強硬作風以「鐵娘子」的外號為人所見稱。然而鐵娘子亦於駐軍一著輸了給鄧小平,最終滿盤皆落索。

駐軍成為香港問題談判的重點之一,就是因為駐軍象徵著主權和實權的擁有,象徵着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引用當時鄧小平於記者招待會發怒時說的一句話:「香港是中國的領土,為什麼不能駐軍?沒有這個權力還叫什麼中國領土!」港獨分子衝擊解放軍總部一步是極具象徵意義的挑釁,矛頭直指一國兩制最核心的主權問題,試圖推翻香港屬於中國的現實。正因如此,如判有罪,法庭今次判刑應該考慮重罰,增強阻嚇性。

從校巴走上百萬大道──專訪《校巴之歌》作者Elle Lam

原文刊於此

文:周回、游思嘉、葉梓誦

在中大五十周年校慶匯演上,一個少女就這樣捧著結他,坐在過千名觀眾之前,勾著弦唱起歌來。於百萬大道上悠揚的,是一把甜美而清新的歌聲,如撒嬌般唱出於中大坐校巴的慘況。表面上,她是個開朗甜姐兒,但內裡實質藏了個反叛也帶點倔強的小烈女。

Elle一首《校巴之歌》,描繪出坐校巴的苦況,箇中的辛酸與不平,著實引起了中大人的共鳴。今期我們邀請了Elle,與讀者分享她對音樂的看法,在大學、在香港玩音樂又有甚麼掣肘。

創作《校巴之歌》的靈感,源於Elle的真實經歷:有天她拿著一大堆小食,打算坐校巴回宿舍,卻眼見長長的人龍,而校巴上的人卻堅持不肯走入車廂後頭。明明車廂尚有很多空位,你卻只能在外苦等,Elle便因著這種惱怒的感覺,寫成了《校巴之歌》。

新聞處無理打壓  網媒高呼採訪有理

(獨媒特約報導)近年本地新媒體如雨後春筍湧現,政府新聞處政策卻未有與時並進,多次限制網絡媒體的採訪權。立法會議員莫乃光今日聯同《852郵報》、獨立媒體、「USP社媒」等7個網絡媒體召開記者會,陳列採訪受阻經驗,爭取政府新聞處給予與傳統媒體同等的採訪權利。莫乃光明日並會在立法會向政府提出口頭質詢,要求政府交待理據及準則。

網媒採訪屢受限制

多個網絡媒體力陳採訪受阻經驗。「獨立媒體」倡議幹事方鈺鈞表示,記者除被拒進入地方行政高峰會、人口政策諮詢會,更有記者曾被要求「只可拍照、不准發問」。「香港天樂媒體」記者蔡雋熙則試過去林鄭月娥的記者會時,在門口已經填好表格準備入內時,新聞主任突然出來阻止他進場。

「USP社媒」助理總監 Christopher 稱政府曾以場地容量有限而被拒絕入場採訪。他批評理由並不合理。「新聞自由是受到基本法、聯合國人權公約等等保護」,每人都可以擁有相同的權利去採訪並促進公眾知情權。「D100」台長林旭華憶述,香港電視不獲發牌當天,他曾致電新聞處詢問是否有發佈會,卻獲答覆「不知道」。他嚴厲指責政府官員「不知所謂,完全不懂得如何和市民作一個全方位的溝通」,只著重主流媒體,直接剝奪市民知情權。

一屋三個女人:我媽、阿田(印尼家傭)及我

反國教時看到家長們為了保護自己家庭及孩子,出聲出錢出力,顯得大為緊張; 然而,今次Erwiana受虐案,卻不見任何家長團體又或經常高度關注及維護家庭核心價值的宗教團體,出一句聲,發一份聲明,甚至連一句公道的說話也沒有。不少外傭在港的工作都是協助中產家庭,照顧小朋友或長者,絕對與「家庭」息息相關,有些長時間依賴家傭照顧起居的家庭,外傭放假兩週也差點家變,如斯緊扣的關係,為何沒任何支援的聲音及金錢支助?說到底,對港人來說,她們只是傭工,僕人,甚至奴僕(這看法較少及變態,但絕對有),但有趣的地方,對外傭姐姐們如此疏離,階級,防範,但卻要同住幾百呎的地方,共用一個浴室及廚房,甚至萬千寵愛的孩子日夜也由她們照顧,見面時間比媽媽還多,事情夠竟可以如何運作?是否裝cctv就可以解決到?真的無法相像在這樣的關係中如何生活,我家也曾經出現過三年有外傭的日子,那是我媽患病的三年。

國研時評--施政報告的是與非

2014年度特首施政報告出爐了,部份中產階層的市民認為,政府未來施政著重基層慷慨派錢,忽略中產階層的需要,而且擔心將財政援助確立為經常性帳目,未來中產者有可能不能受惠於公共福利之餘又要承受更高的稅務負擔。本會認為施政報告有是有非,而相關議論不過是去年底對福利政策爭議的延續。

貢獻社會與否 與納稅無關

本年度的施政報告主要提出對所謂「N無」基層提供一定的援助,中產階層所持反對理據是自己作為納稅人,對社會建設及公共財政皆有所貢獻,沒有理由不獲政府「派糖」。這樣的邏輯其實存在毛病的,納稅與否並不能作為「對社會有沒有貢獻」的有效標準,一個勞動者不用納稅只意味着他的工資水平沒有落入稅網,而他的工資和稅網範圍是由其他因素所決定的,怎麼能否認他所從事工作的價值呢?中產者認為自己貢獻最大的觀念只是一種錯覺,我們假設政府不再對工資收入徵稅,並提高利得稅率作補償,那麼這樣的錯覺就會立即消失。

相比退稅有小進步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768
  •  2769
  •  2770
  •  2771
  • 2772
  •  2773
  •  2774
  •  2775
  •  2776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