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編輯室周記:風雨中抱緊自由

捍衛新聞自由議案星期三晚在立法會的會議中驚險地獲得通過,看似小勝一仗;實情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近日先後有指《蘋果日報》及《AM730》遭抽起廣告。加上《明報》更換總編輯一事,來自大馬的鍾天祥最快在農曆新年後便正式上任。還有早前商台李慧玲和《信報》紀曉風事件,香港的新聞自由其實早已進入寒冬。更令人氣憤的是,政府當局為了限制網絡媒體的採訪而諸多藉口,不惜亂搬龍門妨礙新聞自由。

在星期三,七間網媒包括《香港獨立媒體網》和《852郵報》等舉行聯合記者會,爭取政府新聞處「給予」與傳統媒體同等的採訪權利。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在翌日的立法會上回應時表示,在互聯網發展迅速下,大大降低了開設傳媒的門檻,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成立媒體網站。當局其實沒有政治考慮。曾又稱會與時並進,再作適當安排。然而,這一切都是謊言。

教協會理事會:鋪陳事實 回應失實批評

教協會將舉行理監事會選舉,參選人正展開宣傳工作,當中有個別參選人士,對教協理事會作出了多方面的批評。教協理事會強調,根據會章,「監事會於週年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監察理事會對本會之管理及事務之處辦」。我們有責任接受監事會以至個別會員公平、公正和合理的監察,也歡迎意見交流,並虛心接受指正和批評,只要批評是建基於理性和事實之上。我們堅信這是教協會得以更進步的一大動力。

近日有個別監事會參選者,向公眾發出不少意見,雖然我們絕對無意干預任何人的選舉宣傳,但面對坊間對教協會理事會的批評,並不符合事實的言論,理事會有責任澄清,以正視聽。以下是本會就會務、教育、社會及政制幾個主要方面,重點回應。不過,教協會重申,以下展示的工作,只是鋪陳事實,回應批評,並非表示我們的工作沒有改進的空間,教協理事絕對歡迎同工合理的批評和具建設性的意見,使我們可以不斷進步,服務會員同工,捍衛教師權益。

A. 教協會理事會的組織

(一)理事會的透明度

批評:「教協理事會透明度低」

事實是:

1. 監事列席:本會每月召開一次理事會會議,逢周一召開常務會議,在制度上每次會議均有監事列席。

800公頃葬區落入「保育區」毀生態(「山邊殯葬政策」之二)

在大埔鳳園後山的「具特別科學價值地點」,建了許多原居民墳墓,有三十多個是在「認可殯葬區」外,但當局一直沒有處理。

一) 法定分區計劃大綱圖註釋限制在「自然保育區」內建墳墓

《城市規劃條例》於上世紀九○年代開始在新界落實,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保護鄉郊環境,規範發展,限制地主繼續破壞農地作露天貨倉。由於新界原居民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任何對發展的規範都是侵犯了業權或傳統﹞,當局在制訂分區計劃大綱圖時已有所調節,其中就包括對殯葬的規管。

一般市民要建設靈灰安置所、墓地、火葬場或殯儀設施,都要先經過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但為了尊重原居民的山邊土葬傳統,法定分區計劃大綱圖對原居民建墳墓有局部的豁免。例如錦田南分區計劃大綱圖(S/YL-KTS/11)的註釋第八點指出:

為何外傭受虐不報案?

圖:上周日二千人遊行撐受虐印傭Erwiana,遊行隊伍途經灣仔警察總部,高呼「Jusitce for Erwiana」。

(獨媒特約報導)印傭 Erwiana 被虐事件,揭發羅姓女戶主過去幾年最少虐待三個外傭,已經有中介公司已把這位僱主納入黑名單。此外,據外傭團體透露,其中一名外傭 Tina 更曾於2011年向警察報案,但事後卻沒有跟進調查,不了了之;而在 Erwiana 的情況,若不是傳媒大篇幅的報導,警方亦會以證據不足為由,把案件列為「雜項」。

假如警察三年前有立案… …

假如香港警察在2011年認真地跟進 Tina 的案件,羅姓戶主就不能再虐待另外兩位印傭 Susi 與 Erwiana 了。

獨媒就涉及外傭的案件向警方查詢多年來的報案人數、展開調查的案例,但警方只提供了立案與偵破的數字。2012年:強姦立案15宗,偵破14宗;非禮立案43宗,偵破30宗;傷人及嚴重毆打立案100宗,偵破72宗;非法禁錮立案1宗,偵破1宗。而2013年頭9個月:強姦立案4宗,偵破4宗;非禮立案25宗,偵破18宗;傷人及嚴重毆打立案73宗,偵破44宗。

聯盟爭取廿多年 立會終通過全面禁止石棉

(獨媒特約報導)禁止石棉聯盟昨日(1月22日)趁立法會展開《空氣污染管制條例》二讀修訂草案,十多名成員身穿全身保護衣,高喊口號以及向準備進場的議員遞交請願信,要求通過全面落實禁止石棉的條例。立法會於下午正式通過條例,繼1996年禁止進口及出售青石棉及鐵石棉後,香港將於今年4月4日起全面禁止進口、轉運、供應和使用各類石棉。

CIMG5239

「政黨提名」讓香港重回「可管治」正軌

今天,教育工作者戚本盛先生撰寫〈教協為何爭取擴大政黨特權?〉一文,提及「部份政黨中人(甚至是像民主黨那樣的政黨)則想通過政黨提名來在政治特權上分一杯羮,甚至不惜犧牲廣大公民的平等政治權利」,我希望略為回應。

直到目前為止,政改討論核心討論仍然圍繞著「公民提名」是否「必不可少」,在「普選特首三軌方案」中是否「缺一不可」。作為民主黨核心成員,必須重申,民主黨曾多次反覆表達對行政長官普選的立場,我們是要爭取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方案,以《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5條的精神為依據,即不含政治篩選,讓不同政見人士可以參選,方案並非為某黨某派而設,而不同政見的人士的政治光譜,是從最溫和以至最激進,只要得到市民一定程度的支持,便應該可以參選。若然政府推出假普選的爛方案,將激發社會矛盾,逼使民主黨和其他香港人公民抗命,佔領中環,這亦將會令特區不能管治,萬劫不復。

是《澳門街》,還是《香港街》?

電影澳門街劇照(摘自環球網娛樂)

作者/小鳥

繼2012年的第55屆,2013年第56屆亞太影展同樣假澳門威尼斯人舉行,一眾香港、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電影人也紛紛來到澳門出席此影壇盛事。

今屆的亞太影展,同以往一樣,參展和競逐獎項的,基本上全是清一色的外地影片,這很正常,因為澳門還沒有真正的電影工業,而在當中的參展電影裡,其中有一部打正澳門作賣點的電影,叫《澳門街》。

一部叫《澳門街》的電影,你會有甚麼期待?想必應該是一部很地道的澳門電影吧,細說著澳門特有的情和事,這些情和事,應該是其他地方很難找到的。

然而,《澳門街》卻是一部由香港電影人曾志偉監製的電影,由七個短篇故事組合而成,其中有六個由香港導演執導,而當中只有一個短篇由澳門導演拍攝,一個短篇《等》是改篇自梁淑淇榮獲澳門文學獎冠軍的同名小說,也就是說,這部《澳門街》中的澳門故事其實主要是由香港導演來書寫的。

香港跟澳門之間的距離只有六十公里,從香港坐船來澳門只需一小時,坐直昇機更只需十六分鐘,每天也有很多香港人來澳門談生意、吃喝玩樂,當然,澳門人也一樣經常去香港,兩地往來非常頻密,而香港人跟澳門人一樣,也說著同一腔調的廣東話。

襯衣、領呔、皮鞋與足球

校鐘響起,趕快收拾書包,與同學鬥快跑到附近的球場,霸地。到場,把背上千斤重的石頭狠狠地、隨意地、不在乎地擲到龍門後方。然後鬆開領呔,捲起衣袖,連鞋也不換,索性皮鞋當波BOOT,衝到中圈開波。

明明整天埋怨校服很難看,很不喜歡穿襯衣,老是被訓導主任責斥校呔過短,連喉鈕也不扣好,成何體統?但下課後還是不會立刻脫掉,到球場也不會換上球衣,身上還是穿著那件已散發出一陣汗味的襯衣;明知穿皮鞋踢足球,MP值和能量值會因裝備錯誤而大大降低,無法使出必殺技的猛虎射球;也明知穿皮鞋踢波容易磨花鞋面,回家會被媽媽責罵,但我們還是一意孤行,不換球衣,也不換球鞋,就這樣在球場上踢足球,跟平日沒分別。

中學時期的我們總試過穿皮鞋和校服踢足球。不是我們懶得帶衣服,也不是我們刻意打扮,而是我們根本沒有想過要踢足球。

一切,也是即慶。

午飯時,誰即慶提議放學踢足球。放學後當然要娛樂一番,輕鬆一下,反正放學沒事幹,不用補課,那麼早回家又無聊、到機舖打機又浪費金錢、誰的家又不能拜訪,倒不如來場友誼波!

「都無帶衫,又無帶鞋。」
「洗咩呀,著皮鞋踢囉!」
「新皮鞋喎。」
「得耐咪又會殘,唔差在個一兩日。無咁快爛嘅。」

「一陣無衫著走喎。」
「踢到出汗咪除咗件衫囉。」
「無底衫呀。」
「踢一陣之嘛,出得幾多汗?」

「喂,白色西褲喎,好易污糟。」

淺談葡超球隊點解透過轉會賺大錢

尼曼查馬迪回歸車路士,幫賓菲加大賺一筆。

在今個轉會窗,賓菲加完成了一宗賺到笑的生意,他們將塞爾維亞中場尼曼查馬迪以2100萬鎊賣給車路士。在2011年,尼曼查馬迪正正是由車路士加盟賓菲加,作為藍戰士購買大衛雷斯交易中的一部分;當時外界估計尼曼查馬迪值300萬鎊。換言之,在3年之間,賓菲加將尼曼查馬迪升值了7倍。

近幾年,賓菲加先後賣走了拉美利斯、法比奧干查奧、迪馬利亞、查維加西亞及韋素,總共收到1.34億鎊轉會費,估計利潤超過1億鎊。在接下來的轉會窗,賓菲加還有很多球員待價而沽,其中最搶手的是前鋒洛迪高摩連奴及中堅加雷,有傳俄超辛尼特欲將兩人打包,而曼聯就一直對加雷青睞有嘉。

講到買賣球員的盈利能力,賓菲加仍不及宿敵波圖。在主席佐治迪哥斯達的帶領下,波圖證明了不斷賣球星圖利都可以保持穩定的成績。自摩連奴領波圖在2004年奪得歐聯錦標後,波圖近10年靠買賣球員賺了3.42億鎊。


波圖近十年賣了很多球星,包括侯克、迪高、比比及法卡奧。

百花綻放的音樂時代

作者:蕭邦

四大電子傳媒的頒獎典禮完滿結束,賽果則和往年一樣沒有太大驚喜,男歌手獎項繼續由陳奕迅壟斷,叱吒樂壇頒獎典禮更出現陳奕迅hea唱事件。事後有傳陳奕迅不想再拿任何獎項,無奈在唱片公司的壓力下才打消了念頭,因而令陳奕迅在頒獎禮上hea唱抗議。對於傳言是否屬實,筆者不敢妄下判斷,可是現在歌手被唱片公司操控卻是不爭的事實。往往音樂人的創意都會被唱片公司抑壓,在取材,曲風方面必須盡量迎合大眾的口味,吸引樂迷的購買欲,唱片公司才能從中獲利。因此,香港主流樂壇的風氣可謂十年如一日,樂迷對樂壇的悲觀的心態間接阻礙其他有實力的歌手在頒獎禮挑戰老派歌手,導致「陳奕迅年年攞金獎」這個現象出現。可是樂壇的風氣敗壞,是否代表香港就沒有好的音樂?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767
  •  2768
  •  2769
  •  2770
  • 2771
  •  2772
  •  2773
  •  2774
  •  2775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