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建制派最近正就立法會補選安排商討,希望能就「初選」達致共識,以便非建制派集中力量,對抗建制派候選人,取回被政府DQ的議席。
參考過去民主派醞釀「初選」時的經驗,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時「棄保」的實際功效,我們認為非建制派各政團應考慮透過共識出「棄保」策略,面對來年三月的立法會補選。
「初選」的限制
民主派討論「初選」多年,只在2007年立法會補選和2012年特首選舉成功進行。初選以「民調」加「實體票站」進行是較常被討論的選項,惜此兩種方法都有無法克服的限制,不是認為「民調對知名人士有利」就是認為「實體票站益了有地區樁腳政黨」,無法令各方均對結果服氣,各政團就初選方案總難達到共識。
選舉未正式開始,民調對知名人士比較有利,新人十分吃虧是事實。而同樣無可爭議的事實,是每次選舉均有新人在選舉期間因其優秀的論壇表現、選舉宣傳等而脫穎而出。以下是2016年立法會選舉,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選舉五天滾動民調在8月3日(第一次公佈)的部份數字:
候選人 (8月3日支持度)
羅冠聰 1%
王維基 9%
劉小麗 1%
黃毓民 10%
朱凱廸 2%
李卓人 9%
梁頌恆 1%
鄭家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