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量劇透)
Gretta和Dave自學生年代開始相遇相知,Gretta擁有英國式的內斂與孤傲,置身繁華紐約令她進退失據,她從來不知道Dave有一個站上頒獎台的夢想,因為她只為她的貓作曲,只為送他一份聖誕禮物而寫歌作詞。過氣音樂監製Dan的音樂事業不進則退,被公司摒棄,被妻子背叛,和女兒的關係若即若離。
電影用音樂令兩個失意的靈魂發展出曖昧微妙的情愫,然而他們只是在生命中陪伴對方走了一程路,她贈他音樂熱誠和家庭,他把她從泥沼中拔起放到街頭的土壤裡開花歌唱。如此美好的結局,但我看到的,卻是一個關於妥協的故事。
大抵音樂就如同寫作,多年來還有甚麼賣相未曾被端出檯面?Thomas C. Foster說世界上只有一則故事,大概故事和音樂都是被複製和包裝再造,然後成為新的經典。
Gretta起初在酒吧內對Dan的「包裝論」嗤之以鼻,她認為音樂「is about ears, not about eyes」,但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音樂不只是耳朵的事,在接受眼睛喧賓奪主的同時,還要學懂或多或少的妥協。
後來,Gretta在紐約街頭上隨心所欲地錄音,她的音樂看似渾然天成,然而街頭上的聲音並不是全數接收,汽車聲,要。孩子打球的聲音,不要。原來所謂的Natural sound,也要經過人為計算,我們總是忘記粗糙和率性也是一種刻意的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