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柏謙
“在德劭(Dessau)的經驗告訴我們:一所旨在教導社會主義建築的「紅色包浩斯(Red Bauhaus)」,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存在的。”1 Hannes
只要提到現代設計、建築與工藝,包浩斯(Bauhaus) 一詞似乎已經成為現代主義與現代性的代名詞。即便不是唯一,包浩斯大概也是二十世紀建築設計運動史最廣為人知的一個章節。去年以九五歲高齡謝世;英語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之一的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在他著名二十世紀史《極端的年代》中,這麼形容過這所學校:「與包浩斯有關的藝術界人士,說來彷彿在讀由萊茵河至烏拉爾山之間的高等藝術名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