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歐洲議會要求歐盟取消香港特殊關稅地位 港府逾2,400字聲明反駁轟抹黑

【獨媒報導】歐洲議會昨日大比數通過議案,要求歐盟理事會通過制裁行政長官李家超及其他香港官員,又向歐盟建議取消香港的單獨關稅地區地位,及檢討是否關閉特區政府住布魯塞爾經貿辦,並就中國在香港頒布《香港國安法》入稟國際法庭。特區政府昨晚發表逾2,400字聲明反駁,表明堅決反對和強烈不滿該決議,炮轟歐洲議會言論失實,及惡意污衊抹黑,強調特區作為單獨關稅地區的地位受《基本法》第116條保障,該地位並非外界能取消。

要求立即無條件釋放黎智英、鍾沛權及初選案被告

在歐洲議會的議案中,除了通過向歐盟提出四大要求,更要求內地中央政府、特區政府立即取消《香港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兼立即無條件釋放民主運動人士,包括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前《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及45名民主派初選案的被告。議案更特別要求,特區政府必須確保在香港的記者享有採訪及報導自由。

此外,歐洲議會的議案同時要求,歐盟從法律基金撥款支援香港民主運動人士,歐盟駐港辦事處亦要更頻密地探訪被囚禁的人士,及旁聽相關案件的審訊。不過,歐洲議會的議案不具約束力,

特區政府回應制裁 強調官員無懼野蠻、卑劣行為

海洋公園推熊貓是唯一出路?學者:對內地旅客吸引力或不足

【獨媒報導】海洋公園昨日公布2023至24年度業績報告,其中公園去年度的人場入次為314萬,上升33%,不過仍錄得逾7,000萬虧損。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昨發帖,認為熊貓經濟是海洋公園的唯一出路,不過有學者不認同,指赴港旅客以內地為主,單以熊貓作宣傳的吸引力或不足。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認為,海洋公園帳目有改善,收入較開支增長大,熊貓及2028年啟用的歷險主題區亦相信有持續效應。他指雖然政府提供的每年2.8億保育教育補助將於2026年結束,以及2028年起需償還貸款,惟初期還款額約為3000萬,相信能夠應付,「唔係話太過悲觀」,看不到需要立法會再撥款支持。

無標題
資料圖片

深圳市居民恢復一簽多行赴港  時隔九年再實施

(獨媒報導)本港經濟不景,業界一直望恢復深圳市居民赴港一簽多行。國務院今早宣布自今年12月1日起,實施深圳市戶籍居民和居住證持有人,可辦理來港一簽多行簽註,在一年內不限次數往來香港,每次不超過七日。

深圳市赴港一簽多行政策,是繼2015年4月13日後,事隔九年再度實施。內地居民以個人身份赴港的「個人遊」計劃始於2003年7月28日,至2009年4月1日,深圳居民可申請一簽多行,惟至2013年,香港因承載力問題,向中央政府提出以一周一行取代一簽多行,並在2015年4月13日起實施。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資料圖片)

【亞冠二】東方不敵悉尼FC出局 吳宇曦首次踢足90分鐘表現搶鏡

【獨媒報導】東方晚上在旺角大球場對悉尼FC,迎來最後一場亞冠二主場賽事,以1:4不敵對手,正式在分組賽出局,無緣晉級淘汰賽。不過,18歲的吳宇曦今場則是其職業生涯以來,首次踢足90分鐘兼且表現搶鏡,在下半場更搏得十二碼。被問到面對強敵,仍勇於上腳兼盤球推過對手,吳宇曦就稱:「反而對住實力差距更加懸殊嘅對手,我會更加夠膽去做。教練盧比度都同我哋講無壓力,做返好自己就得,所以會比平時更少壓力。」

DSC_7838

東方主教練盧比度明言將收起部分主力,以迎戰周日高級組銀牌四強對標準流浪的賽事。球隊今場由葉鴻輝把關,後防有賀爾、高素巴耶夫、丹尼爾、亞歷斯祖,中場馬高斯、余在言、梁冠聰,前場由巴杜姆、馬希偉及吳宇曦攻堅,巴科爾、林衍廷先任後備。

石鏡泉肺炎再入院  宣布暫時停筆、稱有緣再見

【獨媒報導】在反修例期間曾發表「藤條教仔」言論的《經濟日報》前副社長石鏡泉,他日前在財經專欄宣佈,因肺炎再次住院,將暫時停筆, 稱「身體修復後,有緣再見。謝謝各位三十多年來的支持,一再多謝」。

現年76歲的石鏡泉是《經濟日報》創辦人,並曾任副社長,多年來一直撰寫財經專欄。在2019年反修例期間, 石鏡泉在7月20日出席「守護香港」的撐警集會,他在上台發言時先多謝元朗鄉親,又指在對抗「暴徒」的武器雨傘時不應用棍,即席反問在場人士:「屋企有冇藤條啊?拿藤條出嚟,搵長少少嘅,打仔!屋企冇藤條點呀?我哋去五金舖,買條 20mm 嘅水喉通,教仔!」

在集會翌日,元朗發生7.21事件,大批白衣人無差別衝入港鐵元朗站內襲擊市民。該番煽惑暴力言論引起軒然大波, 石鏡泉亦在7月23日辭任《經濟日報》副社長及集團執行董事。

【九十二籤案】監視警員稱負責跟蹤被告 目睹5人晚上前往公園

【獨媒報導】2020年1月明愛醫院男廁發生爆炸,2月羅湖站亦被發現爆炸品,Telegram 頻道「九十二籤」承認責任。在3月原定的尚德停車場爆炸計劃執行前,警方拘捕8人,其中7人被控《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措施)條例》中「串謀犯對訂明標的之爆炸」罪。8名被告均不認罪,今(28日)踏入第6日審訊。控方今完成11名證人,並傳召其中7人作供,其餘則讀出證人口供。案發時身處明愛醫院的警署警長蔡國威供稱,聽到急症室男廁傳出爆炸聲,並見廁格內有火及煙冒出,遂取滅火筒救熄。他又指在場部分病人感到恐慌。至於負責監視本案被告的警員由於身份保密,故在屏風下作供。該警員稱,在被告被捕前一天,曾跟蹤本案其中5名被告前往深水埗巴域街上方的公園。

警署警長稱處理案件時受襲並往明愛求醫 期間聞爆炸聲

控方今日開始傳召證人,部分證人口供由控方讀出。就明愛醫院事件,控方首先讀出首名證人、警署警長52677蔡偉強的口供。他於1992年加入警隊,案發時被調往東九龍總區應變大隊。於2020年1月26日深夜,他在砵蘭街近朗豪坊處理一宗毆打案時受傷,其後前往明愛醫院急症室以傷者身份登記求醫,並有警署警長蔡國威陪同。

海洋公園去年度入場人次增 惟仍虧損7,160萬

(獨媒報導)海洋公園將公布2023至24年度業績報告,其中公園去年度的人場入次為314萬,較2022至23年的236萬增加33%,收入亦由8.39億增至11.8億,不過經營成本亦由12.6億增加17%至14.7億,年度虧損為7,160萬。

政府去年度資助2.8億

隨入場人次上升,園區各項收入亦有上升,其中門票收入增長54%,商品及餐飲收入增加27%及32%,每名訪客的人均消費上升6%。不過本年度政府的資助額較上一年度減少近5.7億,故本年度帳目在收入(約11.8億)減經營成本(約14.7億)、折舊及撇銷(約4億),加回政府補助(2.8億)、減值回撥(約2.7億)及投資收入(約7,570萬)後,仍需虧損。

建造業總工會今年處理約2,000名工友求助 稱涉款逾3億元

【獨媒報導】地盤欠薪事件接連發生,包括最近的東涌公屋地盤及柴灣政府地盤等,工聯會屬會香港建造業總工會表示年初起處理約2,000名工友求助,所涉及的金額逾3億,為近年最多。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建議業主、發展商要求總承建商和僱主開設第三方資金信用平台,將一定比例的工程款項存入平台中作保證金。萬一發生欠薪問題時,業主能直接從中扣除款項以支付工人薪金。

9個工務工程地盤涉欠薪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自今年年初已處理近200宗工友求助個案,受影響的工友約2,000人,全為本地工人,涉及金額逾3億,當中包括薪金及工程費,為近40年之最。而欠薪時數則由2至7個月不等。

總工會指7月起的地盤欠薪問題更趨頻密,權益及投訴主任吳偉樑表示,工會由7月至今接獲了共23個大型工程地盤的欠薪個案,涉及款項約1億6千萬元,受影響工友逾1,000人,其中9個涉及工務工程地盤,包括北角路政署的道路工程、房協秀茂坪安達臣道的工程等。吳偉樑稱,現時只成功追討今年4月前發生的欠薪個案,款項約為3,000萬。

業界指寧願退場不改裝做「簡樸房」 因擔心「唔知幾時坐監」

【獨媒報導】政府昨日向立法會提交規管「簡樸房」方案,業主和二房東若出租不符標準的劏房須負刑責,最高罰款30萬元及監禁3年。物業及租務託管服務公司創辦人陳顯熹今早在電台表示刑罰具阻嚇力,但不少劏房業主對符合新標準無信心,表明不敢投資,變相日後供應將減少。香港業主會會長佘慶雲在另一節目坦言,不少劏房業主打算退場,因為「唔知幾時坐監」,稱若繼續經營「收埋啲錢都唔安樂」。

物業及租務託管服務公司創辦人陳顯熹在港台《千禧年代》表示,即使僭建最高只罰20萬元和監禁1年,但違規經營「簡樸房」則罰30萬和3年,明顯是「嚴重咗」。他表示罰則有阻嚇力,但當局日後執法有困難,若租客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與業主一同瞞報,當局將難以察覺違規劏房。

稱九成單位有「天井窗」難簡單修繕

陳顯熹坦言業界最擔心的是手上的劏房難以符合當局「簡樸房」標準,舉例現時大部分有劏房的樓宇都是60至70年代興建,大部分設計上已有「天井窗」。當局規定「簡樸房」必須有向街的窗口,「唔係想像中執好就得」,必須遷出全部單位的租客才可以就單位進行「大改」。他稱在舊樓的劏房,九成都面對相同問題。

​​【當年今日|反修例回顧】2019年11月28日:警入理大搜證

(獨媒報導)2019年11月28日,圍封理大近兩星期後,警方聯同其他政府部門及專業人士組成安全小組進入校園。警方稱,完成校園內的搜證及移除危險品工作後,便會立即解封校園,校園外圍的所有警員均會離開。

同晚,有網民發起於尖沙咀鐘樓集會,近2,000人出席聲援被圍困在理大校園內的人。大專學界國際事務代表團則於中環舉行集會,感謝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港府發聲明稱強烈反對《法案》,批評美方干預香港內部事務,損害港美關係。

重溫當日報導

(編按:2019年,港府欲修訂《逃犯條例》,移交在中國內地、澳門和台灣犯罪的疑犯到當地接受調查和審訊,引發「反修例運動」(又稱「反送中運動」)及隨後的《港區國安法》實施。時隔五年,社會巨變,《獨媒》以一日一圖形式,與讀者回顧當年今日,重看這場本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社會運動的經過與影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