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梁志遠(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
俗稱「棚仔」的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行將被強行清拆,引起布販與民間人仕,甚至不同院校的時裝設計學生強烈的不滿。表面上,事件又是典型的保育與發展的衝突;但看深一層,內裏更反映著香港庶民營生空間的萎縮危機。
食環署在今年八月中,貿然繞過諮詢區議會,單方面向棚仔21個(九月已變為20個)牌主正式宣佈,行將收回布販市場作出其他發展。這絕對與梁特強推「見縫插針」,趕建房屋的連串造施有關。
事實上,據深水埗區議會的資料顯示,規劃署早於2013年已在未有諮詢布販的意見下,強行修改棚仔的土地用途為住宅用地,並交予房屋署興建單幢居屋。表面上,取締約200個(實為192檔)布販的生計,換來200個居屋單位似乎是划算的(因為房屋問題嚴重的確已眾所周知)。但這次「見縫插針」卻真的插到布販的大動脈上去了。除了布販市場外,附近的長沙灣熟食市場近月也因出租情況欠佳,而有機會被收回作其他發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