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報導)在剛過去的周三(26日),《獨媒》刊出了兩篇有關輔導員失職的報導。對受訪者張小姐而言,透過傳媒公開自己的遭遇是走投無路下的最後一步,她亦曾擔憂報道會石沉大海。不知是否值得「慶幸」,報道比她想像中多人關注和討論,因此我也希望記下一些採訪過程中的細節,盼為這次採訪留下註腳。
張小姐強調,之所以投訴輔導員X及願意承擔受訪帶來的法律風險,是想追求公義。這件事不單涉及專業制度的監察問題,也是一宗性暴力事件——當她因為過去的性暴力創傷,尋求心理輔導,本應幫助她的輔導員卻越界向她發出性邀請。在輔導期間,輔導員可以獲得案主的個人資料,但案主卻對輔導員一無所知,這令我們懷疑,會不會還有更多類似事件,卻因權力不對等、證據不足等原因,令受害人噤聲或求助無門?
或者,報導未必能一下子推動制度改變,但也許至少讓其他受害人知道,他們並不孤獨,總有人願意為自己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