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啟德展館低調開幕 簡介本港體育發展、劃線於2004年

啟德展館低調開幕 簡介本港體育發展、劃線於2004年

啟德展館低調開幕 簡介本港體育發展、劃線於2004年

【獨媒報導】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今日起一連三日在啟德體育園主場館舉行,介紹舊啟德機場、體育園歷史的「啟德展館」在周三已低調開幕。「啟德展館」內展板講述香港體育發展,圖文並茂提及為本港贏得重要獎牌的運動員,包括首奪亞運金牌的保齡球名將車菊紅、首奪奧運金牌的李麗珊,但就劃線於2004年,以首次使用中國香港名義贏得奧運獎牌的「乒乓孖寶」高禮澤、李靜作結,未有提及近年同為香港贏得奧運獎牌的李慧詩、何詩蓓、張家朗及江旻憓。

時間囊擺設在展館內 職員稱「好肉酸」後收起圍封膠帶

啟德展館職員對《獨媒》記者表示,展館已在周三(26日)正式開幕。在記者視察期間,有消防處牌照科人員到場,指啟德展館場內不得擺放膠帶阻擋出入口,啟德展館職員隨即收起。

啟德體育園早前舉行開幕禮,「四大天王」之一、藝人劉德華以壓軸身份登場,將2.5米長的啟德體育園落成的文字照片捲軸放入時間囊。該時間囊同擺設在展館內,但就未有展板作說明,並有膠帶包圍,有職員之後稱「好肉酸」,要求同事收起圍封的膠帶。

大篇幅講述香港足球早年發展 提及李惠堂、譚江柏

「啟德展館」內的展板講述了香港體育發展,分為「近代體育的興起」、「戰後港隊衝出亞洲」、「國際綜合賽事第一金」及「體壇邁晉新紀元」的部份。在「近代體育的興起」提及了受眾最廣的足球,包括「香港足球總」在1914年主辦乙組聯賽,來自南華的球員組成兩支球隊參與其中,打破過往之外籍人士參賽的局面,並有球隊球員代表中國國家隊出戰遠東運動會奪得冠軍,大大提高了香港華人對足球運動的關注。

在踏入1920及1930年代本港陸續出現其他實力相當的華人足球隊,包括中華、東方和光華等,華洋球隊之間在球場上擦出火花,南華在1923至24年度甲組聯賽擊敗洋人隊伍奪得金牌; 1930年中華連續三次奪得冠軍;各球隊的優異表現引起華人球迷追捧,此時香港的中華報章亦大幅報道足球賽事。

在1936年,8名來自香港的足球員更代表中國出戰奧運,當中包括亞洲球星李惠堂及譚江柏,雖然代表隊最終落敗,其表現卻讓歐洲國家眼前一亮,並邀請他們在歐洲參與表演賽;惟相關歷史就詳遠略近,未有提及港隊在2009年贏得東亞運男子足球金牌。

圖文並茂介紹名將 強調一國兩制大前題下以中國香港名義參賽

在「國際綜合賽事第一金」,當中就提及香港隊在80、90年代在不同國際綜合運動會首奪冠軍殊榮,包括1984年第七屆殘奧會,香港運動員贏得3金5銀銅,包括在女子4×400輪椅接力賽中為本港取得首面奧運金牌,及在田徑和輪椅劍擊個人項目方面奪得金牌。

該部分亦圖文並茂介紹在1986年漢城亞運會,為香港贏得首面亞運金牌的保齡球名將車菊紅,及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在滑浪風帆項目為香港贏得首面奧運金牌的李麗珊。

在「體壇邁進新紀元」部份,展板就提到香港1997年首次參與全運會,黃金寶在男子個人180公里公路賽奪金,創下歷史性一刻;在「一國兩制」的大前題下香港運動員以「中國香港」名義參與國際賽事。至1998年,中國香港代表隊首次以新名義參加曼谷亞運,合共贏得5金6銀6銅;另提及短跑運動員蘇樺偉、輪椅劍擊代表馮英騏分別在2000年殘奧奪得多面金牌。

以「乒乓孖寶」劃線作結 設3D立體模型介紹主場館

展板亦提到高禮澤、李靜組成乒乓球組合在2004年雅典奧運,贏得男雙銀牌,並為香港以「中國香港」名義參與奧運後首面獲得的獎牌,訪部分亦以此劃線作結,未有提及連續兩屆在奧運男子花劍贏得金牌的張家朗、在巴黎奧運贏得女子重劍金牌的江旻憓,及為香港在奧運贏得獎牌的李慧詩及何詩蓓。

最後一段就以香港體育學院在千禧年成立,培訓很多具潛質運動員,並協助他們在國際上爭取佳績等,及啟德體育園在2025年全面落成作結。

此外,展館以3D立體模型介紹了啟德主場館建造、外牆、看台及舞台升降開合設計的簡介,並提及使用創新設計和建築藝術、靈活草坪系統、混合草坪系統及外牆面板。

介紹啟德前世今生 七欖期間設三語導賞團

除此之外,展館亦提及啟德的過去和未來,包括文化傳承,即從1847至1920年的九龍寨城、龍津石橋及啟德濱,至1920至1988年間成為飛行區域及啟德機場,至2025年成為體育加社區的啟德體育園;另設有「啟德傳奇」展板,介紹宋代時期的九龍灣、晚清治下的海防要塞、啟德誕生、擴建不斷的國際機場及告別啟德機場。

在國際七人欖球賽舉行期間,啟德展館將一連三日舉行展覽導賞團,分別設有粵語、英語及普通話,至於展館另一邊則是咖啡室,售賣咖啡及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