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早前編輯部開會,討論到facebook強大的功能彷彿把inmedia這個園地的討論都抽走了。從inmedia的本位來說,若讀者少了討論少了當然不是好事;然而更重要的是,從社群的構成來說,facebook的社群比較近親,而inmedia開門營業就是無可避免地公共——也就是說,前者的「回音谷」潛質較強。從現實情況來說,inmedia在多元化這條量度尺上,不能說很理想,但公共議題在公共的場合討論,卻仍然是進步社會如假包換的理想。
這星期的文章,卻出現了一個挺有趣的局面:辯論、爭議很多,要完整一點地理解各項爭議或辯論,卻不能只看這裡。彷彿這裡變成了一個電話機房,多條線路同時接駁到網絡上不同的骨節點。
較早前香港同志遊行籌委會發表了聲明,指因經費問題,今年的同志遊行被逼拋錨,希望籌足款項明年再會。中大學生報的兩位作者,從基層同志的角度質疑同志遊行的階級盲點。小曹隨後發表回應文章,分析性批判性兼而有之,且看學生報的同學如何回應吧。
本網的特約記者一蚊健,則整理了facebook上關於稻香集團非執行董事陳裕光有否出口術的討論。究竟陳氏說實施最低工資後一定會「炒人加價」,是否給壓力最低工資委員會?再技術性一點,加價的原理在哪?是因為酒家的人工開支佔了總開支的大部份嗎?大企業與小商戶在與商場等商議租金時的議價能力分在有多大?若大企業的確有其他開源節流的方法,令到最低工資不對大家到酒家用膳的消費增加,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如此種種,或者就說明了市場經濟論者所謂在市場上的資訊流通的重要性。
早兩星期菲律賓的事件發生後,餘波至今仍然未斷。除了香港各界別相繼發起集會及遊行悼念,獨媒有分有兩篇文章(〈香港基督宗教團體怎樣消費馬尼拉苦難?〉及〈不可摧毀之城〉),兩種迥異的視覺。兩篇文章可堪對讀之處,應不止繁簡體所表示的內地人及香港人視覺之差異。而於主流報章中,不同論者就所謂「次主權」這三隻字刀光劍影。篇幅及能力所限無法在此梳理有關的爭議,沈旭暉的〈最後的「次主權」〉,乃作者對這場辯論的最後回應。此事關乎香港的國際關係之處,其實同時亦關係是香港與中央的層級、法理地位等議題,亦是向來被垢病視角過於本土的獨媒比較少的討論。大家不妨順藤摸瓜,搞清問題延續討論。
新界的收地事件一浪接一浪。因為興建公屋而被政府收地的屯門紫田村,在本文刊出後兩天,即九月九日星期四,便面臨第二次政府人員登門收地。本網的民間記者eg8515、君豪及朱凱迪上周末便到紫田村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為讀者闡明問題並不是坊間有意無意所塑造出來的政府厚此薄彼,優待菜園村而打壓紫田村。反相,報導指出,紫田村一事,再一次說明了由殖民地年代以來已形成的「原居民」「非原居民」這劃分到今時今日仍然遺下的一筆混賬,與及政府以一貫拖延及冗長的程序,令居民長期承受壓力及折磨的居民。(居民八月底給曾蔭權的公開信見此)
獨媒自家的採訪,還有編輯葉蔭聰的〈充滿疑問的「顧問委員會」〉,訪問了港台原有的「顧問團」成員,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梁旭明,請她談談港台最新的「顧問委員會」究竟甚麼葫蘆賣甚麼藥,對於港台未來的發展,有甚麼可尋的蛛絲馬跡。
最後,除了編輯梁寶報導了上星期在柴灣舉行的藝發局選舉論壇,及實習記者亦訪問了即將缷任的藝術教育界別民選代表;獨媒今年藝發局選舉更拍《明報》世紀版、嶺南大學群芳文化研究及發展部、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課程,及《瞄》(Muse) 雜誌,搞了個公開的民間選舉論壇。主打藝術教育、藝術評論及西九發展,廣邀候選人來暢所欲言。關心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朋友,呼朋喚友不要錯過。
日期: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時間: 下午2時至6時
地點: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二樓會議室(九龍聯合道135號,樂富港鐵站B出口,步行約5分鐘)
主持: 馬家輝先生
流程: 論壇分為三個環節,評論嘉賓將就「藝術教育」、「藝術評論」及「西九」三大主題向候選人提出討論,由候選人自由作答。
時間 評論嘉賓
14:00 - 14:15 簡介 馬家輝先生
14:15 - 15:00 藝術教育 陳清橋博士、黃素蘭博士、余少華博士
15:00 - 15:45 藝術評論 馬國明先生、鄭政恆先生
15:45 - 16:30 西九 何慶基先生、鄭樂恆先生
16:30 - 18:00 自由問答 候選人及台下觀眾自由問答
語言:以廣東話為主,輔以普通話及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