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Terry Slavin, “From Rocky Beginnings”
http://society.guardian.co.uk/communities/story/0,,1828504,00.html
以前,每次乘坐前搭倫敦南部布里斯頓區(Brixton)的133號巴士時,加利.皮爾遜(Gary Pearson)總會遠望安戈城(Angell Town)──那座在倫敦惡名昭彰,像監獄般巨型而又笨拙的屋村。自它於七十年代落成起,這座以高橋連接樓房、又把車房設在地面的石屎建築群,就深受鼠患和蟲害困擾,同時也是罪惡溫床,就連的士司機,也時常拒絕駛進去。
皮爾遜說:「我從前很討厭這裡。有一次我看到它的一些部分崩塌了時,忍不住鼓起掌來。我做夢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我竟在這裡住了下來。」
我們來到皮爾遜又大又通風的新居,站在廚房裡,眺望落地窗外那些歐陸式的橙樹樹籬,還有延伸至布里斯頓道的一大片綠色時,實在很難想像自己正身處公共屋村中,而且是一個位置內城區的公共屋村。一年前搬進這個為弱勢社群而設的屋村的皮爾遜,至今還不敢相信,自己竟會如此幸運:「我們住在布里斯頓,以前這裡臭名遠播,但現在卻好得不得了。」
在安戈城內,還有少部份地區保留了原來的面貌。在過去十年,大部分的樓宇都經過裝修甚至重建,而本來設於地面的車庫也被改建為商店,為社區提供聚腳點之餘,也為安戈城社區計劃(Angell Town Community Project)──一個由居民主導、在重修督導委員會中具有影響力的小組──帶來財政收入。
最近完成的計劃,是一幢有十八個單位,名叫博蒂瑪城(Boatemah Walk)的新建築物。它不單為安戈城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更為如何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保留持續發展的可能,作出了良好的示範。
博蒂瑪城以朵拉.博蒂瑪(Dora Boatemah)命名,博蒂瑪本身是一個致力參與安戈城修復工作的居民,在2001年逝世。博蒂瑪城作為一個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建築項目,以保暖的標準單位聞名,樓宇以耐用及不含有害物質的木材建造,並設有雨水集蓄設備、雙沖式廁所及太陽能板。它符合最高標準的環保認證,令許多政府官員慕名而來參觀,也為它贏得許多讚美。
倫敦大學學院新設了可持續發展住宅碩士課程,課程主任雅麗珊.康基夫(Alison Congreve)指出,安戈城的的可貴之處,不單是因為它的環保設備,也是因為有機會入住的居民可以參與其設計。
康基夫解釋:「安戈城的社區計劃的側重點並不在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操作,而在其以人為本的方針──關注居民的需要和期望。如果居民不使用那些環保設備,它們如何具有可持續發展性也沒有用。」
安戈城的居民全程參與重修計劃,他們甚至有份挑選建築師。
安戈城社區計劃的總監湯瑪斯.艾斯特連(Thomas Esterine)指,重修督導委員會被要求挑選五組建築師,分別負責不同的重修項目。倫敦的全女班公司安索恩(Anne Thorne)被選中,負責設計博蒂瑪城,因為重修督導委員會對她們過往承接的可持續發展住宅項目非常欣賞。艾斯特連說:「當她們說明樓宇設計將會有多環保時,我們真的認為,這間公司是我們的不二之選。」
安索恩的一個合作伙伴法蘭.布德拉肖(Fran Bradshaw)指,經過幾十年被黑暗、如堡壘一般的甲殼,從城市中分隔開來的日子後,安戈城的新樓宇將開揚得多,與外面的城區結合。他們與安戈城的居民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發現他們希望新設計的樓宇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的內部空間和充足的光線,並可以俯瞰布里斯頓道。
經過九次會議後,一個由即將入住安戈城的居民組成的委員會得到許多牆和配件都可以自由組合的模型,而透過參與一連串的工作坊,他們學習如何理解建築圖則和物料樣本,還有機會討論建築技巧。
布德拉肖說明,透過使用木造的預製組件,大部分工序都能在安戈城外進行,避免了崩塌、塵埃滿佈及交通擠塞等情況出現,最後大家都同意新樓宇採用木構架建築。居民對構架、單位外牆及地板採用可持續物料製造,都感到十分雀躍。
所有單位內部使用的物料──包括保暖設備──的成份必須天然,而且不含有害物質,以保障居民的健康。尤其是位於馬路旁的單位,所採用物料需避免引起居民的哮喘症狀。
「經驗告訴我們,不能將可持續發展性的概念強加於人,你只可以鼓勵他們接受,又或者增加他們對此的了解。」布德拉肖說。「我們感受到,許多居民對都很關心環保問題,在會議之中,我們緊密合作,並愈來愈投入於設計工作。」
康基夫也指出:「居民並在技術層面上並不是專家,但他們可以把他們的需要──例如對空間的要求──告訴建築師,這可能會令他們更容易接納建築師口中的可持續發展性。」
雖然皮爾遜並不是督導委員會的成員,但他也對樓宇的設計讚不絕口。他那個向南的客廳──用他的講法,就是大得可以容納兩張三人座沙發──裝有玻璃門,面對著向北的廚房,令室內更明亮、更通風。浴室裡有一扇很大的窗戶,全身長度的浴缸,以及用雨水沖廁的雙沖式馬桶。「我真高興知道自己用雨水沖廁,而不是用自來水。」皮爾遜說。
不過,皮爾遜並沒有受惠於屋頂的太陽能板,因為太陽能板供應的1300千瓦電力,全都供應給地下供傷殘人士居住的三房單位。幸好,因為他住的單位非常保暖,所以即使是在去年寒冷的冬天,也不用開暖氣。
「住在這裡,令我這輩子第一次感到安全,這裡真的為我的生命帶來正面的影響。」他說。今年一月,他安心地和一間建築公司建立了伙伴關係,現在正熱衷於在新的建築項目加上一些安戈城的可持續發展的特色。「我太喜歡安戈城的設計了,希望可以把這些設計推展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