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香港著名作家西西今晨因心臟衰竭,在醫院離世,享年85歲。西西的創作體裁多樣化,從詩、小說、散文、評論到童話,她亦有涉獵;其著作豐富,包括《我城》、《浮城誌異》、《哀悼乳房》、《飛氈》等,圍繞自身與城市的關係,亦深具香港本土意識。12歲從上海移居香港的西西,曾表示熱愛香港,珍惜在港可自由閱讀、自由書寫;她2019年底曾接受《信報》訪問,形容香港過去半年是一座「危城」,又指欠年輕人一個理想社會。
素葉工作坊確認死訊
西西有份創辦的素葉出版社今在社交媒體宣布,西西今晨8時15分在家人、作家何福仁、編輯梁滇瑛陪伴下,安詳離世,又指「西西一生,精彩丶愉快,並且有益,有意義。我們都會懷念她。」
西西原名張彥,1937年在上海出生,1950年隨父母移居香港,初中開始積極在報章投稿,自此創作不斷。她曾自述,「西西」如穿裙子的女孩兩腳站在地上的四方格子「跳飛機」,與寫稿「爬格子」一樣。
西西在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後成為官立小學教師,與友人創辦《大拇指周報》和素葉出版社,並於工餘時間創作。1974至1975年在報章連載的《我城》,是西西最為人熟悉的作品,取材自七十年代的香港社會事件及市民生活,後結集成小說。
因乳癌手術致右手失靈 改用左手堅持寫作
1989年西西曾因乳癌入院,手術康復後因後遺症致右手失靈,改用左手寫作,其自傳體小說《哀悼乳房》在2006年改編為電影《天生一對》。她其後以縫製布偶作為物理治療,並寫成《縫熊志》、《猿猴志》等作品,晚年仍筆耕不綴,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欽天監》於今年2月出版。
西西多篇小說及散文,如〈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碗〉、〈店舖〉均列為中學中文科教材。她亦獲獎無數,曾獲台灣時報文學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2011年獲頒香港書展「年度作家」,2019年獲美國第六屆紐曼華語文學獎及瑞典蟬文學獎,是香港首個獲此兩項殊榮的作家。西西發表得獎感言,指自己12歲從上海移居香港,成為「地道的香港人」;又提到在香港可以自由閱讀、自由書寫,她「珍惜這種自由」。西西今年5月獲頒香港藝術發展獎之「終身成就獎」。
前年受訪指「我們欠年輕人一個理想社會」
西西乃香港代表作家,哈佛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王德威曾言:「香港原不以文學知名,但因為西西,文學足以成為香港的驕傲。」西西作品如《我城》、《浮城誌異》等均被視為具香港本土意識,後者於1986年寫成,描述一座懸浮空中的城市,隱喻香港面對回歸的焦慮。
2019年12月底,西西接受《信報》書面訪問,談到來港後一直熱愛香港,而她到過不少地方旅行,「還是覺得香港才可以『生活』」,「才認識到我是『香港人』」,指她只是「寫我的生活,寫我生活的地方」。
西西表示,寫《浮城誌異》時心情很複雜,既有焦慮,亦有所寄望、期許,並形容過去半年的香港如「危城」,「我看新聞,血壓就升高,看到許多年輕人頭破血流,真是觸目驚心」,又認同「不能有效執行之法,就不要推出」。被問及如何看香港的未來,西西回應:「我不知道。半年前,誰會想像到香港會變成這樣?現實往往比小說更離奇,更魔幻,因為它不用說服你,事情可以不明不白。」但她想說的是,「年輕人並不欠我們什麼,相反,是我們欠他們,欠他們一個理想的社會」。
西西的回應,亦彷彿呼應《我城》內小學生阿髮班主任的一段話:「目前的世界不好。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沒有為你們好好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但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們懶惰,除了抱歉,沒有辦法。我們很慚愧,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新世界。」
楊潤雄:離世是香港文壇損失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對西西逝世深表惋惜,指西西畢生致力文學創作,亦盡心教導後輩,作育英才,是重要的香港作家之一,成就卓越。其作品具備藝術性,文學價值足以成為典範,「她的離世是香港文壇損失,我們將永遠懷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