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丁望:反日遊行蔓延 暴力行為愚昧

按:對年青讀者來說,丁望的名字可能比較阻生,但對中年以上關心國事者則絕不。註解一下或有幫助:丁望是老一輩的所謂中共問題專家,長於史料搜集。立場當然是反共,但基於他對中共體制運作有長期了解和對細微資料的重視,每有獨特觀察,非為一般只從報刊頭條了解世界的評論者可比。

---------------------------------------------

   中國大陸十幾個城市連日有反日遊行,官方聲稱是「民間自發」的活動。遊行者的訴求,可歸納為三項:抗議日本修改教科書篡改侵華歷史,保衛釣魚島主權、東海資源開發權和「打倒日本,振興中華,抵制日貨。」各地武警和防暴隊努力防範混亂,但仍未能有效阻止暴力行為。

  不管是地方官員默許反日遊行,還是北京官方利用反日遊行對日本施壓,遊行中的暴力圖象經各國電視台「疊印」後,北京的國際形象受到負面影響,中日緊張關係的緩和難度更大。至於上海十萬人上街的背後,是否有中共高層政治鬥爭的隱碼,也值得關注。

砸飯館敲汽車?同胞受害最大

  中國人民深受日軍侵略的苦難,這是難以醫治的創傷。令民眾有壓抑感的是,李內閣長期接受日本的低息貸款、壓制紀念七七抗戰之類的集會,心中積聚的怨氣很大,現在恰又碰上日本教科書事件,刺痛了歷史傷口,年輕人因此上街遊行抗議日本歪曲歷史,甚或發洩一下怨氣,本是人之常情。只要遊行的訴求在理性軌道上,抗議行動是和平、有序,自不難獲得國際社會的「理解」。

  令人極遺憾的,上海、深圳等地的遊行有激烈暴力行為,除圍攻商店,還以磚塊、玻璃瓶敲擊行走中的豐田汽車,以致駕車的女士驚慌流淚。當然,還有一群人破壞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在上海的餐館毆打日本學生。不少人是帶磚頭、持木棍上街,顯現暴力行為有預謀。

  暴力之外又有人格的侮辱,深圳的遊行居然有「日本豬滾出去」的口號、標語,有餐館掛出「日本人不准入內」的警告牌。這種愚昧、野蠻的行為,令人聯想到文革時紅衛兵被唆使「造反鬧革命」的紅色恐怖,這恰是對「振興中華」口號的反諷。暴力行為決不是「愛國」,而是「辱國」。

  暴力行為的愚昧和野蠻,在於受害者大都是經營「日本料理」、售賣日本產品、開豐田汽車的中國人。搗毀他們的財物,與「愛國」和教科書事件何關?即使對日資的百貨公司、飯館和日本領事館、日本人,也不應有暴力行為。暴力行為的「狼性」發作,關乎缺乏秩序文化的熏陶、遊行隊伍沒有強有力的自我約束機制,如有糾察隊,或可對遊行者有約束功能。

  當然,暴力行為與國民素質有關。且看香港的遊行,規模大的有數十萬、上百萬人參加,卻無搗毀商店一類的暴力行為;在十七日和平遊行中,喊的口號是抗議篡改歷史、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並無喊打倒日本、抵制日貨,這就是兩地遊行素質的差異。這是北京官方和團、工、婦組織值得深思之處。

果真抵制日貨?下崗職工更多

  大陸遊行者叫得最多、最響的,是「振興中華、抵制日貨」。這是思維老化下的口號。抵制日貨,只能使中日雙邊貿易和旅遊業萎縮、日資撤退,導致更多人失業。抵制日貨未必能振興中華,振興中華並非要抵制日貨。

  振興中華之道,是實現法治,建立公平、公正、廉潔、文明的社會生態,提高國民素質,改善產品質量,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北京於二○○二年簽署加入世貿議定書,意味打算融入國際貿易社會。隨着貿易多邊化和市場發展,消費者的權益至上意識更強,商品的國家邊界日益模糊,選擇甚麼國家產品是消費者的個人權利,無關「愛國」。以搗毀日本商店、日本汽車去表達所謂愛國感情,實際是恫嚇、侵害消費者,侵犯他人的選擇自由。

  今天大陸的城市居民家庭,有幾家沒有使用日本的產品?叫喊抵制日貨者先把家裏的日本電視機、冰箱、照相機、音響拿出來毀爛如何?如果一邊叫喊抵制日貨,一邊留戀用過的日本貨,豈非又是假、大、空、騙?

團系當權城市?多無遊行集會

  近幾天的遊行中,以上海規模最大,暴力行為也最激烈。上海十六日的十萬人遊行,發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五日會議之後,於是政界傳出消息,這是新海派「別苗頭」,又說默許遊行是「太上皇」拍了板。這種傳聞的可信度暫難判斷,但在十六、十七日,北京和廣州不再有遊行集會,上海卻有十萬人上街,搗毀商店的「狼性」又特別厲害,這是非比尋常。

  非常有「可比性」的是,在有過日軍大屠殺的南京,沒有上街遊行的事,其他也由原共青團大將當市委書記的城市,如副省級市濟南、西安、長春、武漢和省會市合肥、銀川等,也比較平靜,大都沒有遊行集會,或只有很快解散的零星遊行。

  這幾市的市委書記,多來自中央團系,少數為地方團系人士。他們是否因強力支持胡溫而有效控制遊行集會,值得進一步觀察。

  大陸的遊行集會一直受官方嚴密控制,各地官方疏導的強、弱,是否關乎高層的角力,有待日後對相關政治隱碼的破解。不過,胡溫已透過十七日《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傳遞穩定社會局面、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的訊息,反日遊行似會降溫。

  從激情的亢奮到冷卻,可避免大量民眾聚集遊行發生「移情效應」──把注意力和訴求轉移到「國內社會矛盾」,如官吏貪污、民眾冤案、貧富懸殊。胡溫的降溫取向,是防範「矛盾轉化」,減低政治風險。

丁望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