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報導)前年11月「破曉行動」,學生及示威者於二號橋一帶與警方對峙,警察一度進入校園施放催淚彈和橡膠子彈等驅散,並制服多人,引發「中大保衛戰」。其中三男一女大專生被控暴動、蒙面等罪,今(20日)於區域法院開審。與本案四名被告同於現場被捕的一黃姓女子,在首次提堂前已涉棄保潛逃。惟控方今仍於控罪書及開案陳詞大篇幅提及該女子被捕的細節與檢取的證物,遭法官李慶年質疑是將她視為「變相被告」,並在她缺席下審訊,有損她的利益。控方在休庭與律政司商討後,仍堅持不更改控罪書及開案陳詞,法官批評「冇解決到公義問題」,又質疑「係咪一定要捉埋黃亭陶落水先可以告埋其他被告?」控方申請押後以與律政司商討及細閱案例,案件明早繼續處理。
被告依次為:中大四年級生陳起行(21歲)、理大二年級生李俊皓(24歲)、IVE一年級生張俊浩(18歲)和中大六年級生鄧希雯(23歲),他們同被控一項暴動罪,指他們於前年11月12日在中大二號橋及環迴東路一帶,與黃亭陶及其他不知名人士參與暴動。據了解,黃亭陶涉棄保潛逃。
陳、張和鄧另被控在身處非法集結時使用蒙面物品,即一個眼罩及一個半面式防毒面罩;張另被控同日同地攜有攻擊性武器,即一個能發出雷射光束的裝置。
官質疑在黃亭陶缺席下審訊「不公義」 有損她利益
控方今早開案陳詞時,朗讀出與四名被告同出現於控罪書、涉棄保潛逃的黃亭陶被拘捕的細節及檢取的證物,包括她逃跑時失足跌倒被警方制服,被以暴動及違禁蒙面法罪拘捕;被捕時身穿黑色衫褲、戴泳鏡及防毒面罩等,又被搜出一個鎚及鐳射筆等。法官李慶年隨即質疑,該名女子並不在場,是否能在她缺席時進行審訊。
下午休庭回來後,控方外聘大律師張錦榮表示,與律政司商討後,決定不會修改控罪,因為「黃亭陶」在性質上與「其他不知名人士」分別不大,只是黃當場被捕,控方亦知道她的名字。控方又指,此舉不會影響同案其他被告,因為他們只需就自己沒有犯法抗辯,不需就他人有否犯法抗辯。
法官李慶年即批評,「都係冇解決到公義問題」,表示由頭到尾不是擔心被告利益受影響,而是擔心黃亭陶的利益受影響。他解釋,控方在開案陳詞中以大篇幅描述黃被捕的細節,之後亦會於審訊傳召人證物證,支持針對黃的指控,而法庭終須就此作出事實裁斷。李官指,這將會對黃有影響,現時卻沒有人於庭上捍衛她的利益,質疑是在她缺席下審訊(trial in absentia)。
控方:黃被帶上法庭前已離港 案件只是針對四被告的審訊
控方回應,並非控方選擇性不控告黃,而是她被帶上法庭前已離開香港。事實上,本案只是針對四名被告、而非黃的審訊,只是警方同時檢取了黃的證物。
李官即指,現時情況,就算並非直接審理黃,亦是間接影響了她,質疑「係咪一定要捉埋黃亭陶落水先可以告埋其他被告?」他又表示,正常情況下若被告有通緝令,應在她返港後將她拘捕,而不是在她缺席的情況下,將她視為「變相被告」之一,質疑「公平審訊係咪容許咁做?」、「唔知有冇違反ICCPR(《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李官強調,若開案陳詞提及黃但又不是控告她,法庭又要在黃沒有代表的情況下就此作事實裁斷,「喺公義社會入面我過唔到自己嗰關」。他補充,若律政司最終沒有選擇捍衛黃的利益,法庭最終可能要邀請「法庭之友」(Amicus curiae)為黃提交書面陳述。
控方終指,若法庭認為相關處理欠安穩,將申請押後到明早處理,以讓他細閱相關案例,及與律政司商討。案件押後至明早續審。
本案去年5月首度提堂,據了解,黃亭陶在提堂前,已棄保潛逃。
案件編號:DCCC362/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