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由Random History版主撰寫,照片由筆者提供。
分域碼頭被政府勒令強拆在即,版主及JT今天有幸於灣仔區議會主席楊雪盈議員的邀請下,參觀內部並與眾商家交流,亦與其他區議員交換意見,對 Random History 而言實在是一難能可貴機會。
碼頭海軍商場(Fleet Arcade)入口當眼處著有「Members Only」字樣,理由是配合政府將現今由NGO香港軍人輔導會(Servicemen's Guides Association)管理的碼頭為私人會所的法理定義,但只要向管理人員留下電郵等個人資料後即可入內,申請會籍更為免費,歡迎任何人到訪,讀者們亦不妨親自到場感受歷史。
1965年起,基於冷戰格局 、越戰、補給等因素,造就原屬私人物業的分域碼頭成為美國海軍登降地點。一個亞洲土地、由英國人建造碼頭、借予美國人停泊補給、為的是越南戰爭、挑戰蘇聯人的共產陣營、南越難民亦藉此逃往香港。分域碼頭有如活生生的國際關係教科書:紙張上的一角,逐頁掀開,「拉闊畫面」,卻可展開成一幅充滿故事的世界地圖,實在驚喜。
亦因此一機遇,SGA曾每年服務以美軍為主的超過35000名來自14個國家的水手,因此商場內部掛有大量的海軍紀念盾,刻有艦隻名字及圖案。牆上仍遺下曾經擺放代表紐約、聖地牙哥及香港時區的時鐘痕跡。曾經商場更設有找換店、酒店及旅遊安排等服務,與機埸運作方式無異。商場內部裝潢仿佛將時間停留於70年代,以現今的設計比較之下富有時代感,比置身歷史博物館更有實感。現今內部仍有理髮廳、西裝店及西餐廳營業,然而東主們都面臨搬遷死線問題。
商場的歐美式餐廳及裝修絕對是個會令到步的外國水手充滿親切感的一環,畢竟在汪洋航行及征戰,返國以至登陸都是極為遙遠的事。那分域碼頭不就是可以提醒我們和平的難能可貴,以及感謝軍人付出之地嗎?對於缺乏軍事傳統的香港而言,作為有「美國海軍基地」印像之分域碼頭理應保存。軍事文化在相對和平的香港正為一個別有歷史意義及價值的重要遺產。
或許作為死物的分域碼頭的確面臨地基沉降問題或其他不可抗力而要拆卸,但政府或民間亦應該以另一種形式去為其獨有歷史意義與文化作紀念及保存,畢竟是由香港人及水手們共同賦予碼頭集體回憶、價值及意義。單是活化成博物館、紀念公園等已經是一個出路,政府卻一意孤行強拆不保育。
經常口講歷史、自古以來的港府,卻要抹殺一個獨具意義的建築物,加上中美「冷戰2.0格局」,以及《海警法》通過後頻繁活動的中國海警及海軍,此舉無疑是「去殖」及去除「外國勢力」的一步政治棋。港府往往以香港為「國際大都會」、「國際城市」等稱之,但並不尊重本地歷史,一心只想「擁抱大灣區榮譽」、增加政治本錢,埋沒曾經的歷史與文化,更漠視民意。作為喜歡歷史、研究國際關係的版主而言,實在反感。
JT後記:希望更多市民能夠關注分域碼頭的將來發展,避免拆卸的危機。筆者衷心希望讀者看完之後能夠轉載分享,聚沙成塔,迫使政府擱置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