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阿強的畫作色調柔和,線條簡潔但生動,字體則稚氣如小孩——見面後我才發現他人如其畫,溫暖、細心而直率。
為抗爭運動畫文宣、為 12 港人畫明信片、為社區報畫插圖⋯⋯這一年半間,阿強把工作和學業以外的時間,全部投放在一個接一個的計劃上。他說自己也會疲倦、也常感到迷茫無力,但眼見政治和社運氣氛越壞,他越不想放棄,於是拼命尋找自己可以做的事。
去年年末,他開始為「寫信師」設計信紙,畫好後再放在上網予人免費下載。信紙背後的意義有多重要,我們心照不宣。而他社交平台帳戶的自我簡介,亦只有一句:「一直畫下去,直到這城不再需要寫信師。」
* * *
畫文宣、出繪本、辦社區報 盼以畫作打破同溫層
最初,阿強畫畫只是為了自己。自小喜歡塗鴉和畫畫的他,因在 19 年反送中抗爭期間產生許多負面情緒, 6 月便開設社交媒體平台「iam_error505」,上載自己畫下的抗爭場境,希望發洩情緒和紀錄事件。
牽著孩子去遊行的母親、參加罷課集會的學生和銀髮族、貼連儂牆的女孩……阿強的畫總是關注抗爭現場中微小的人或事,他解釋或許是因為自己正職從事教育工作,自然較常留意日常生活中的親子互動。
但他沒想過,自己的畫作竟吸引越來越人留意和支持。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運用自己小小的繪畫天份,為這個社會做得更多?抗爭者掛在嘴邊的「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精神,他試著實踐:資訊性的文宣已經夠多,那不如畫一些能 connect 大家情感的溫暖畫面;當網路上的抗爭者形成同溫層,那不如跳出框框,用繪本、社區報接觸更多人。
「唔畫我可以做咩?冇㗎啦喎。」
現時廿多歲的阿強除了有正職工作,還在修讀歷史碩士。為了維持文宣數量,他幾乎花上所有私人時間去畫文宣,平日下班後便到工作室開工,或在上班前早點起床畫。聽著就覺得累,我說。阿強聳人聳聳肩,說習慣就可以了。
話雖如此,阿強也有過想放棄的時候。去年 8 月,12 名港人涉偷越邊境罪,遭扣留內地;事發一個多月後,情況幾乎沒有進展,關注度亦開始減淡。於是,阿強決定為 12 人每天畫一幅圖,希望大眾不要遺忘事件。
下筆之前,他大量閱讀有關 12 港人的資料和報導,畫畫時不住代入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所以壓力很大:「中途好想放棄,心靈上好攰。」。每次在畫作寫上12 人被送中的日數時,他都覺得很難受:「見住個數字越來越大,但都係 nothing(沒有成果)……心諗,仲要寫多幾多日啊?」
但阿強還是堅持完成了 12 張畫,後來更張畫作印製成明信片義賣。他苦笑說,因為這是自己當時唯一可以做的事:「唔畫我可以做咩?冇㗎啦喎。」畫完後,他感覺鬆了一口氣:「其實放唔低件事同情緒,但起碼可以唞一唞。」
畫作治癒了別人,卻無法安慰他自己。阿強說每當有人告訴他,他的作品讓自己感到被安慰時,他就覺得糾結:「啲畫面係好靚,但成件事都唔開心,我建基的是很傷痛的事。」
為寫信師設計信紙 助在囚「手足」解悶學英文
但迷茫過後,他還是努力尋找畫下去的意義:只要畫作有少許作用,自己就沒有白畫。去年 10 月,阿強舉辦義賣活動期間,一名中六女生找他交收 12 港人明信片。後來,那名女生寫信給阿強,說自己是「寫信師」,詢問能否將阿強的畫作印在信紙上,寄給在囚的「手足」。
那時,阿強對「寫信師」的概念很模糊,認識不深,也沒寫過信給在囚抗爭者。但聽到那名女生的話,他覺得有點感動:「一個要考 DSE 嘅妹妹,都肯為佢哋(在囚抗爭者)放咁多時間。」不過,他猜想自己畫下的文宣未必能順利寄入監獄,又想到在囚人士的生活應該很苦悶,於是開始做資料搜集,畫下不同款式的信紙:
怕在囚人士覺得悶,他專門找些較耗時的小遊戲,畫在信紙背後,讓他們消磨時間;從「寫信師」聽說有人想學英文後,他在聖誕版信紙中加入英文字詞遊戲;有人想寫信給流亡抗爭者,他就畫下「海外手足版」信紙;最初以為大家沒甚麼好寫,後來「寫信師」反映信紙的行距太寬,他便畫下線條較密的版本。
阿強約兩星期推出一款新信紙,畫好就把檔案上傳到網上,任人免費下載。畫了一個多月後,他從寫信師口中得知筆友們的反應不俗,玩過信紙上的小遊戲後便寫信報告。阿強希望,日後可以畫漫畫給在囚「手足」看,又或者以文字配圖的方式提供較有深度的資訊。
盼以畫作教育下一代
至於會畫到何時?對阿強而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畫到香港不再需要寫信師的一天;但有時候,他覺得自己像一個炸彈,會隨時連累身邊的人。如果有一天,他不再畫政治類的畫,唯一的原因便是已不由得他作選擇。
從小到大,阿強的夢想是當教師。直至反送中運動過後,他意識到在現時的政治環境下,當教師未必能做到自己真正想做的教育:「可能有好多身不由己的時候,好多說話唔知講唔講得……」
但阿強亦相信:「教育除了在學校發生,也可以在其他渠道發生。放棄當老師,不代表我放棄從事教育工作。」本來只視畫畫為興趣的他,打算在正職完約後試試當自由工作者,出版繪本或故事書,在學校以外將正確的價值觀傳給下一代:「不一定是講政治,但至少要知道甚麼是對與錯。」
記者:梁皓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