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環保團體綠惜地球今日公佈《飲品膠樽品牌調查年度報告(2019-2020)》,結果顯示簡體字品牌比繁體字品牌的膠樽量高出一成四,「華潤怡寶」及「康師傅」等內地品牌佔整體棄置膠樽量62%。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劉兆朗指,2019至2020年間香港歷經社運和疫情,旅客數目大減,但膠樽量未見減少,反映香港出現海洋廢物與遊客關係不大,質疑污染主要來自內地。
簡體字膠樽佔逾六成 批海洋垃圾來源與事實不符
調查報告於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期間進行,涵蓋20個非政府刊憲灘岸共40場次,包括東平洲龍落水、西貢東壩,以及屯門龍鼓灘等。總計收集到440個品牌,共10,349個膠樽,當中可能識別品牌的膠樽有9,778個。結果發現,香港灘岸出現最多的三大膠樽品牌垃圾與上年度相同,分別為華潤集團旗下的內地品牌「華潤怡寶」(1917個),國際品牌「可口可樂」(1360個)及本地品牌「維他」(1068個)。
內地牌子在十大膠樽品牌中佔五席,分別為「華潤怡寶」、「康師傅」、「景田百歲山」、「農夫山泉」和「娃哈哈」,佔膠樽總量的62%(6044個);而繁體字品牌則佔約35%(3485個)。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劉兆朗指,內地品牌在18至19年度調查中僅佔48%膠樽量,在一年間急增一成多,可見其上升趨勢。
劉兆朗質疑環保署2015年發布的《香港海上垃圾的源頭及去向調查》,指香港海洋垃圾95%源自本地的結論,是嚴重低估實況,「佢話得5%,兩個結果實在差天共地」,促請政府重新審視現況。
質疑海洋污染主要來自水地
劉兆朗續提到,2019至20年間香港歷經社運和疫情,旅客數目大減,而膠樽量未見減少,反映香港出現海洋廢物與遊客關係不大,反質疑污染主要來自內地。他引述海洋保護協會(Ocean Conservancy)於2015的報告 《Stemming the Tide: Land-based strategies for a plastic free ocean》,指中國是製造全球海洋廢物之首;全球十大製造海洋廢物河流中,中國亦佔了其中三條,足見內地處理海洋污染不善。
劉提到,簡體字膠樽很大可能從珠江流入香港,對境內造成嚴重污染。他促請政府加強粵港官方的「粵港海洋環境管理專題小組」協作,促進源頭減廢及防堵廢物流入海洋的成效。他指內地的一、二線城市有在發居回收業,惟鄉郊地區卻未有規管,推測為棄置膠樽來源。
倡設5毫「按樽制」以達致7成回收量
調查亦發現,三大廢膠樽繁體字品牌分別是「維他」(1051個)、「可口可樂」(902個)和「屈臣氏」(476個),佔繁體字品牌膠樽的70%,即2,429個膠樽。
環保署上月底始就「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展開公眾諮詢,建議市民回收一個膠樽,可獲1毫回贈。劉兆朗表示,香港2019年飲品膠樽出口回收率僅得0.5%,反映加快落實塑膠飲品容器生產者責任制的迫切性,惟質疑一毫子的成效。他建議港府按用國際通用的「按樽制」,並以每個膠樽至少5毫的可退還按金,推斷應可達致七成或以上的膠樽回收量。
調查又發現,在收集的膠樽中,涉及礦泉水、蒸餾水等純水產品者高佔66%;汽水、果汁、茶等「非水」類別則佔三成多。劉兆朗促請政府增設免費斟飲水設施,並鼓勵公眾自備容器,將可大幅壓抑使用膠樽。飲品生產商亦應提供收費合理的斟飲水服務,取代即棄容器。他提到,政府近年加快建設斟水設施的招標工作,亦開始就生產者責任制進行諮詢,惟環保工作仍然未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