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nes、Raina
(獨媒報導)去年在機緣巧合下,由 Yannes 與 Raina 成立的蜂鳥出版社,在中環元創方開設期間限定書店,年末再落實於該處正式開設實體店「蜂鳥書屋」。隔著玻璃窗,我驚訝店內有不少書籍並非由蜂鳥出版,而是來自其他本地出版單位。她們說,希望與本地同行互助互利,日後亦打算出版更多與本土議題相關的書。
以「蜂鳥」為出版社命名,Yannes 説因為牠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鳥類,但飛得很快。她和 Raina 希望出版社能像蜂鳥一樣,規模雖小,仍可以跟上時代的步伐。
為享自由辭職 兼顧多範工作
兩年前, Yannes 與 Raina 辭去原來的出版社工作,一起成立蜂鳥出版社——蜂鳥的諧音「瘋了」,是暗指許多人覺得,她們在出版業被視為夕陽行業時還一頭栽下去,整件事實在太瘋狂。但兩人一臉理所當然,說自己畢業後一直從事文字工作,在中型出版社工作數年後,感受到限制越來越多,自然便萌生離開的念頭。
她們笑言,最初不少人聽到她們要開出版社時,都表示驚訝:「吓,做到咩?」Raina 直言,從來不覺得自己「好勁」,因近年香港已多了獨立出版單位,至少她們有前車可鑑。跳出大公司至今超過兩年,兩人的工作內容和以往分別不大,只是要兼顧的東西比以往更多,除了編輯工作,還要負責網上書店運作、財務、推銷、活動舉辦等等。
出版社規模雖小,但工作上的自由度較高之餘,成本亦較低,書店租金和兩人的工資幾乎已是全部固定支出。Raina 坦言,「可能比中型出版社更容易生存」。接洽書店或作者方面,她們亦沒遇上太大困難:「可能香港嘅大型出版商唔多,其中唔少有中資背景,所以我們嘅作者未必想同嗰邊合作,反而可能更加鍾意這邊;另外,書店一般係經發行商入書,流通方面太大影響。」
出版逾30本書 盼為本土議題「做多少少」
至今蜂鳥已出版超過30本書,包括社會、本土議題、心靈勵志、旅遊等不同題材。當中,有關社會和本土議題的書特別好賣,Yannes相信與香港人的本土意識、身份認同和「對這地方的熱愛」有所增長有關。她亦希望日後「再做多少少」,出版更多與本土議題相關的書:「不一定是社會或政治方面,可以是文化、歷史、建築等等。」
Yannes 說,希望自己出版的書能對這個地方、這個社會或這裡的人,帶來正面影響:「正面的意思,不是指『開心』那種正面;而是透過閱讀,會有新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或者有新的想法。」
一人打兩份工 為出版社前途開實體店
去年六月,她們進駐中環元創方,開設為期五個多月的「蜂鳥書屋」,至年尾落實於該處開設實體書店。Yannes和Raina解釋,開書店原來並非自己的夢想或計劃,只是因為一次機緣巧合所致:她們曾在一名作者的介紹下認識元創方的負責人,當時元創方內只有本地藝術家和設計品牌的店舖,尚未有書店出現,對方便邀請蜂鳥開設期間限定店。
對於要否開店,兩人有過一番掙扎:出版社的收入不多,沒有閒錢聘請店員打理書店,變相她們要「打兩份工」,同時兼顧出版和書店的工作;但從理性角度來看,有自家書店對出版社而言無疑是好事,除了可展示自己的書籍,也提供了一個空間予人互相交流。
「一般書店只會將新書放出來一、兩個月,如果冇人買就會收起;啲人越見不到本書,銷情就越差。但我哋見到,就算放本舊書出來,有人見到就會有人買。」
只賣本地出版書籍 與同行互助互利
於是,她們把辦公室「搬」到書店,每星期輪流當值,平日一邊看店、一邊在電腦枱前工作。店內除了出售蜂鳥自家出版的書籍,也有其他本地出版社的書籍。 Raina 指,現時店內有六至七成書籍來自其他出版社,也有出售本地設計品牌的精品如書籤、明信片等,除了與本地同行互助互利,也有實際考慮:「目前蜂鳥出版的書籍量唔多,支撐唔起一間書店,所以唔能夠(只賣自己書)咁理想,都係要交租。」
實體店開業兩個月至今,收入尚算「交到租」,但 Riana 認為是因為剛好經歷了聖誕和農曆新年兩個長假期,人流多才令生意較好。不過,她也同意這一兩年對閱讀提起興趣的人多了。自去年社運氣氛轉淡後,社會上似乎多了人想透過閱讀充實心靈,加上持續超過一年的疫情,令人們在家時間逗留的時間變長,閱讀的時間也有所增加。
沒有計劃 按現時步伐做下去
至於未來目標, Yannes 指蜂鳥會繼續按現時的步伐,出版自己想看的書:「一日仲做到,就繼續做」。在《港區國安法》的陰霾下,有人擔憂言論和出版自由將日漸收窄; Riana 坦言會感到不安,但那種不安「不是針對出版界,而是整個香港都會感到的不安」。因此,兩人覺得「諗嚟都冇用」:
「香港人自 19 年之後,好似已經冇得 plan 長遠嘅嘢……即係你冇『一年計劃』呢樣嘢,因為你唔知下一秒發生乜事。」
「出面大把行業衰過我哋,所以都冇得擔心咁多,起碼我哋宜家仲開緊舖。哈哈!」
記者:梁皓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