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於去年年底公映的《一秒拳王》,被疫情拖累,今年3月才能夠上映,雖然遇上UA院線全線結業(剛好我在UA時代廣場看優先場,而且開場前一直播主題曲〈時間的初衷〉造勢…),或者現在才是最好的時機,因為無論題材或電影本身,更適合當下的香港人。
理論上,運動題材比其他電影較難有共鳴,因為並非人人熟悉,雖然拳擊類看似佔畫面優勢,可是如果鏡頭一直拍擂台打鬥,台上再拳拳到肉,台下(戲外)的觀眾也會看膩吧?要令運動白痴也能投入,重點就是如何利用「熱血」勾起大家的共鳴。過去的港產拳擊片會賣弄演員肌肉,有時加上花俏的漫畫式處理,《一秒拳王》倒是選擇「奇幻」與「貼地」並行,雙線爭取觀眾共鳴!
「一秒」由奇幻到現實
電影最「奇幻」的設定,就是主角周天仁(周國賢)天生有「一秒」的預知能力,畢竟時間太短,連賭大小也來不及看清楚,所以這一秒從來沒有令他飛黃騰達,多年來只能在酒吧「猜枚」哄女人,或者賭枱一直負債累累,直到有天遇上為潦倒拳館招募擊手的葉志信(身兼導演、編劇的趙善恆),發現「一秒」能夠讓他在擂台上獲勝,才令周天仁一洗頹勢,以一招「吊鐘手」屢戰屢勝。
不過《一秒拳王》的下半部才是重點:周天仁被指憑異能取勝不公平,要被取消參賽資格,同時又「意外」失去「一秒」預知異能!還要繼續比賽的情況下,他如何面對這種局面呢?
一如很多影評人提及,周天仁並沒有像其他拳擊港產片「前輩」一樣,誓要追回異能或者耍小計謀獲勝,而是老實地重頭再練,既然不能用「吊鐘手」,就要學童沒有「一秒」先知的打法,認真地打一場比賽,這樣的處理對凡事要贏的香港人來說很驚喜,不過個人更有感覺的,是看到如何面對逆境的態度。
周天仁意外成為拳擊手,又意外失去異能之後,他的做人目標就是「避唔到,就一齊捱」 。不知何故,覺得能夠對應當下的香港人 — — 曾經與生俱來「免於恐懼的自由」,原來被視為異能,有人會千方百計地質疑、遞奪;之後莫名奇妙地失去了,原因更是糊里糊塗,我們可以怎麼辦?
呼天搶地就可以等「異能」回來嗎?找別人為自己出頭嗎?有異能是奇幻,奇蹟沒有第二次就很踏實。「捱下去」雖然痛苦,但因此而成功的感覺,也許比異能的光環下更舒暢。
平實又「貼地」最有共鳴
《一秒拳王》除了「一秒預知」之外,其餘設定都很平實,例如拳館招不到拳手,要靠美女教瑜伽收租金維持生計,弱聽兒子在學校被欺負,又或者再強的拳手,都要靠噱頭吸引贊助商…等等,令到電影並沒有「離地」,反而覺得親切。
實不相瞞,個人最有親切感、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電影最初模仿曾經的話題電視節目《今日睇真啲》,帶出「一秒神童」當年有多厲害,以及一秒的預知能力有多「無謂」…對80後的老餅來說,是枚小彩蛋。(後來才知道飾演「大姐明」的譚杏藍,私下常被指似「大姐明」!)這樣的共鳴未必人人都懂,但能夠在戲院裡聽到不只我的笑聲,還是覺得興奮。
串流平台可能很方便,但始終不能取代戲院(公眾場所)一起同笑同high的喜悅,這個世道也許連進戲院看部電影的權利都會被剝奪,所以「且看且珍惜」,想看的電影就要入戲院欣賞,而《一秒拳王》絕對值得入場!
原文刊於作者 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