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去中心化抗爭的迷思

去中心化抗爭的迷思

自2014年雨傘運動的失敗後,大家對傳統社運的大台模式失去了信心,無大台及流水式運動,成為了過去一年抗爭的模式。大家雖然沒有大台,但憑着默契及決心,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浩大的抗爭,更把這種獨特的抗爭模式輸出全球,影響了世界。去中心化這種虛擬世界的理想,在現實社會中得到實踐。不過,來到了後國安時代的社運低潮,去中心化的抗爭,是否仍然適合?

去中心化抗爭最大的優勢,是其靈活性與風險的分散。過往之所以大家會對傳統社運失去信心,是因為傳統的社運組織的社運形式日益僵化,流於固定的形式與口號,就算後來雨傘運動出現香港前所未有的佔領模式,但大台卻只會固守其陣地,面對政府的冷處理下進退失據,使得不少人對有大台的抗爭失去信心,更不想被固定陣營以既定立場凌駕自己的想法,不願被代表,故紛紛高呼要「拆大台」以自己方式抗爭。無大台的抗爭,後來在魚蛋革命時已初步呈現,但真正做到去中心化沒有既定組織領頭的去中心化抗爭,要一直到反送中運動才真正出現。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搞手,各自號召不同行動,各自形成不同小隊進行各種任務,不再有形式局限。即便大家各自行動,仍能透過網絡及各種通訊軟,達成共識及協調行動,不會因各自為政而孤立無援。這種模式,得到不少國家仿效。

不過,曾經多變的抗爭形式,漸漸變得重複,愈來愈容易預計,警方也能夠以龐大的人力資源提前部署,增加事前截查與拘捕率,使更多人擔心被捕,風險高於成事的機率。隨着疫情及國安法殺到,風險進一步提高,自然更少人投身街頭抗爭。偶爾還有人上街,但不是來者寥寥沒太多聲音,就是提前被壓制。即便活動順利開始,也因大家較為分散,不確定能否得到充分支援,面對似是而非的信息時有時會出現進退失據,或因個人擔心安危而自行解散,或因死守時缺乏奧援及不熟悉對方部署情況而被包圍逮捕。雖然,各種平台會總結來自民眾自發哨兵的情勢消息廣播給一眾抗爭者,但並非所有人都有空留意情況,使得他們未能掌握戰場,被具有高度組織性的警察所打敗。另外,由於所有人各自為政組織抗爭活動,偶爾會出現活動時間形式相衝的情況,分散兵力,或者未有足夠人去進行重要的任務。有部分人的行動,甚至會對整體構成負面影響,如最近廣受批評的某一「和你 lunch」人士。

在沒有大台的情形下,面對社運低潮,更難以進行具影響力的抗爭,曾經被寄以厚望的全港大三罷,亦因各工會沒有足夠人和應,只能流產。鬆散的聯盟,始終不及一個正式的工會聯盟,難以形成足夠共識。在街頭時,去中心化所缺乏的整體組織性,亦使得資源未必能靈活調配至適當地方。沒有大台之下,不同小組織及個體再也不用受制於組織紀律,變得更易因目標與利益不同而分散,亦因缺乏具威望的代表性人物,使得談判更困難。

過往成功的革命,往往會有一個統一的強大組織統籌所有行動,或者一個有威望的聯盟統籌不同行動。當去中心化成為難以逆轉的潮流時,如何增強各小隊的組織及行動力,以及小隊與組織間的協調與整合能力,成為重點。要做到同時具去中心化的流動性與統一作戰的組織性,只能靠一套所有人嚴格遵守的抗爭紀律,以及眾人嚴於律紀增強小隊執行與組織力,亦要各組織小隊主動溝通與合作,分工明確,做好本份,相信隊友。放下個人利益,朝着共同目標努力,才可達到光復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