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狂舞派3》的左翼抗爭故事

《狂舞派3》的左翼抗爭故事

說到最近最受香港人歡迎的電影,《狂舞派3》必定榜上有名,雖然票房不及同期上映的《拆彈專家2》,但口碑及評價比起前者更高。不少人為《狂舞派3》中的抗爭意涵所觸動,雖然電影是在 2018 年反送中運動發生前便以拍成,但當中的情節卻令不少人想起 19 年發生的事。與其說《狂舞派3》映射某場特定的社運,不如說《狂舞派3》反映了社運常態。

正如《狂舞派3》當中的戲中戲阿弗的短片中所言,hip hop 是基層的語言。Hip hop 源於紐約的非裔草根社群,他們面對着社會福利的缺憾與制度上的不公,於是透過塗鴉舞蹈與音樂,來發洩他們的不滿及對制度的控訴,故此 hip hop 的本質,就是帶有反抗的精神。這一點,正正與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抗爭不約而同地吻合。阿弗堅持不與制度妥協,堅持反抗城優辦及地產商對龍城工廈區的計劃,與一眾龍城工廈區藝術家 KIDA 堅持自由地畫其想畫的塗鴉,正正體驗了階級鬥爭的精神。

只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鬥爭,現實生活的壓力,使得一些人決定走進商業世界賺錢養家,甚至進入制度裡作一定妥協,嘗試去進行制度內的改變,或至少爭取更多權益。當年共產國際致力推動世界革命,從蘇聯到中國再到歐洲東南亞南美洲與非洲進行革命,但後來仍不敵現實,共產主義者陣營自己也分裂為不少派系,從斯太林與托洛斯基的路線之爭,到各共產國家之間的敵對。西歐及日本的共產主義政黨,更是在七十年代開始改變其路線,發展出歐洲共產主義,與蘇聯共產黨割蓆,走進各國議會,透過選舉而非革命來獲得權力,並在議會中推行各項符合其理想的政策。只是,這些共產主義政黨,自己也因路線及原則的糾紛,不是因內部派系鬥爭導致解散,就是變成社會民主政黨。

自東歐劇變及蘇聯解體後,大部分歐洲共產主義政黨都紛紛解散或轉變路線,不少被其他社會民主政黨吸收。縱使現在仍有西班牙共產黨及法國共產黨等奉行馬克思主義的政黨,等他們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只能在議會及部分城市跟從國家的制度施政。如果阿弗就如托洛斯基派(也就是長毛梁國雄所信奉的派系,以提倡國際革命著稱)一般堅持鬥爭,那麼 Heyo 一伙便如同歐共派系那樣試圖制度內抗爭。至於與阿弗吵翻接下地產商項目的阿 Dee,則有如那些內部分裂後成為社會民主政黨一份子的前歐共政黨,不惜作一些可能被視為違背初衷的事,以保存實力。

共產主義陣營的分裂,也在不少國家的社運陣營發生。不少國家的民眾眼見極權來襲,於是組織起大大小小的社運團體,集結力量一同抗爭。但是,抗爭往往不能一蹴而就,往往會經歷無數失敗,失敗的抗爭後,抗爭陣營往往會對失敗的責任及未來路線出現紛爭,進而出現路線之爭。一些堅持抗爭,一些則決定嘗試進入制度改變,甚至有部分人被政權主動邀請合作,一方面是政權試圖削弱抗爭力量,另一方面是合作者試圖在合作中得到更多資源,並試圖以政權給予的權力作一點改變。如此的故事,既出現在香港,也出現在極權時期的韓國及台灣,同樣也出現在世上任何極權國家。

只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團體的初衷,都是爭取民主,就如各共產主義政黨的初衷都是實現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促使馬克思理想中的平等社會出現。無論是想以何種路線實現目標,但願每個人及團體皆能堅持初心,勿忘初衷,在可能的情況下合作,以求最後能達到理想中的民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