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乜壇物壇都已死 是點醒還是判死?

香港乜壇物壇都已死 是點醒還是判死?

今年初姜濤奪男歌手獎引發香港樂壇已死的爭拗,新一代出同名歌曲反擊;然後輪到影壇已死之爭論,食正八、九十年代香港盛世的「燒山」蕭若元斷言,電影業要返回那輝煌時代的機會是零,「你哋再冇人可以同周潤發比」,惹來後輩游學修逐點反駁,游的言論獲不少人力撐。香港一直有不同行業被睇死,資深前輩指出「死因」當然重要,但在困境中想方法一起振作,將經驗轉化為進步力量,對症下藥找出路,不是更重要嗎?正如英格蘭球壇如果有名宿說:「依家再出唔到另一個碧咸」,這其實毫無意義,香港人最叻「窮則變,變則通」,上一代扶持後輩,新一代搏盡無悔,保持希望,任何時代都應該是這樣。拍拍屁股轉行、移民很易,但如果沒有人堅守家業,香港剩下甚麼呢?只懂說行行都已死,對正在努力生存的人是一種侮辱。

《樂壇已死》歌詞寫得很好,開首一段「一句定我罪,證實樂壇已死去」,然後副歌歌詞是這樣的,「香港歌手經已死,甩嘴走音兼無氣,所有青春嘴臉,邊個邊個都沒有星味;嘆口氣,往昔金曲的歲月哪可媲美」,最後一段來個大反擊:「要是年輕該死……別再唞氣!香港歌手不會死,怎麼尖酸的你那樣看不起,漠視、挖苦、比較、恥笑、指責、拋棄這一代,我請你不必再比,贈你這卡式機,聽返你舊時多優美!」現今的香港電影人,一樣可用這些歌詞來回應現年71歲的「燒山」。

「燒山」指80年代香港一年製作200多部電影,相關從業員數以十萬計,作品發佈到所有華人社會和內地,是天時地利人和「撞彩撞返嚟」。他認為年輕人拍的網上短片有創意,但小型製作難撐起工業,並笑問青年「有冇試過吊威也、跳彈床」。這些言論出自在電影業極具地位、現已「轉行」主力搞政論的「燒山」之口,隨即被指漠視新一代電影人的努力,胡亂比較兩個時空,表面上是點醒,但其實是睇死年輕人。

其後30歲的電影創作人游學修拍片反駁,明言現時不可能重複80年代所謂盛世,因為世界已經改變,時局和時機都不同,直斥「燒山」等前輩恃著當年的「撞彩」而向後輩潑冷水,「向年輕人講機會率等於零,等如叫他們去死」。這是很典型的世代矛盾,然而,前輩對後輩,是否只有訓斥及睇死一途?應該不是,看看《樂壇已死》的監製王雙駿,人稱「Carl叔叔」,他在90年代起監製過不少金曲,數個月後便50歲了,仍肯用15日與新一代音樂人共同創作出這首反諷歌曲,實在值得借鏡。

樂壇影壇外,電視業近年亦被指已經式微,離死不遠,但viutv越搞越有聲有色,杜汶澤的喱騷行收費路線,亦殺出了一條血路,同時亦迫使大台TVB作出改革,結果如何尚未知,但起碼這個行業又似乎再有點生機,從業員也有多些出路。

其實不止歌影視,香港的漫畫業經歷80、90年代高峰後,也極速式微,網上盗版猖獗下,由每期銷量閒閒地幾萬本,變成幾千本,上年經典之一的《古惑仔》在連載28年後也要完結。不過,香港仍然有漫畫家,很多也在網上用其他形式「生存」着,雖然基本上都在掙扎求存,但他們的堅持,沒人可以抹煞,亦不應該被判死刑。同樣地,香港的球壇近20多年來也被睇死,這個「行業」更困難的是場地等硬件問題,不是業界可以控制,可是仍有年輕人為了成為職業足球員,不斷努力。

誠然,香港球壇的情況比較特殊,那我們不妨看遠一點,英格蘭球隊80年代中被歐洲足協判罰停止參加歐洲賽5年,英格蘭足球以至整個聯賽一度被睇死一沉不起。不過,英超在92年成立後,曼聯皇朝慢慢成形,碧咸及史高斯等英籍球員相繼打響名堂,99年在費Sir帶領下曼聯成為歐洲冠軍。足球與電影、音樂行業當然不同,但明星與球星都一樣,每個時代都各有不同風格,難以類比,現時英格蘭的確沒有「出產」另一個碧咸,這與足球戰術踢法不斷改變有關,但英格蘭現在有身價料逾1億英磅的隊長中鋒哈利·簡尼,2018年他帶領國家隊事隔28年後再入世盃四強,而英超現時是世界最多人觀看的足球聯賽。

宏觀來看,90年代尾開始,互聯網改變全球很多行業的生態,之後智能手機的出現,顛覆所有人的生活、娛樂模式,所有行業也不斷轉型去適應新時代。「燒山」問新一代「吊過威也未」,就好像上一輩小說家問新一代「試過寫到支筆無墨未呀?」大家都知道,現今電影採用大量特技效果,新一代打字一定快過手寫,而且怕無電多過無墨。與其比較誰經歷較多、哪一代明星較厲害,前輩們不如用其江湖地位、盛世時賺到的資源,扶一扶新一代,令行業可繼續「向前行」,這樣應該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