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Soul》(香港:《靈魂奇遇記》,台灣:《靈魂急轉彎》),台灣一早上映了,香港因為疫情關係電影院幾個月沒開,大家在最近電影院重開才去看。網上的評論已經有很多,不過慣了看完電影跟大家討論一下心理學的我還是想分享幾句。
我們很常會說一個人活得沒有靈魂,只有軀殼。開初,男主角Joe Gardner認為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就是他最大的人生意義,這echo意義治療大師Viktor Frankl所強調找到存在的意義的重要性,不過這是否代表他真的有靈魂?他否定了「22號」靈魂所體會到的 - Maybe sky-watching can be my spark. Or walking. I'm really good at walking. —他認為那只是普通不過的生活(regular old living)。
一直追逐成為職業演奏家夢想的他在實現此夢之後,大概突然感到一種空虛;再聽罷色士風演奏家Dorothea Williams分享關於在水裡的魚兒一直要游向海洋的故事,他才明白為何一定要游向海洋才是好事,「22號」原來比他更早明白這個道理。
只懂一直往前追尋些什麼,我們是否忘了appreciate現在所有的,包括自己所作的?其實生命中有許多簡單而美好的事,哪怕只是大自然的驚艷、食物的美味、與人的相遇,在每個moment已經能好好感受著生/活,這是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Kirk J.Schneider所提出經驗awe(我翻譯成敬畏),是對我們的存在有種不能解釋的覺察,對神秘的開放(openness to mystery),是比起明確事實的知識為更健康的意義系統(healthier meaning system)。
另外,我很喜歡用Jazz作為故事的主軸,這讓我想起於La La Land的男主角Sebastian Wilder。爵士樂著重 #即興(improvisation),透過音樂、繪畫、戲劇、形體或文字的即興藝術創作,我們可將潛意識的東西呈現出來,覺察後再慢慢整頓;而當我們專注每個moment,自然就會帶動下一個moment的創作,不受過去的約束塑造出新的世界。英國的著名爵士吉他手Derek Bailey這樣形容即興 - In all its roles and appearances, improvis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celebration of the moment。
電影中提到,接觸我們的靈魂可以透過玩音樂或冥想,這就是所謂的正念(Mindfulness)或心流(Flow),有助我們生/活在每一個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