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瓜灣有個地方被稱為「車房街」,其實由銀漢街、鴻福街、啟明街、榮光街一帶組成,百間車房集於一身,各種車輛服務一應俱全,不過大多數「車房街」範圍亦被劃入重建項目,車多過人的畫面不再,只餘下數間車房仍在營業,車房老闆憶起昔日風光亦不免黯然。
「車房街」原先是賣菜賣肉的市集,八十年代的城市規劃讓市集搬離街頭,鴻福街一帶清空後,單程路與橫街自成一閣,行人路也沒有欄杆阻礙,唐樓地舖樓底夠闊夠高,造就車房業能在鴻福街一帶集中發展,形成「車房街」。
鴻福街有一間相當起眼的電單車行,名為「四季非凡」,門外貼上控訴重建的大字報「光復良知、重建革命」,以及英文詩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皆是店主要說的事。
胡先生是土瓜灣土生土長的居民,出國留學後,繼承父親在區內紮根超過50年的家族電單車行,曾經歷私人發展商的北拱街重建項目,現時又再經歷市區重建局的鴻福街重建項目,驅使未曾關心社區的胡先生,積極參與土瓜灣重建,為受影響的車房老闆爭取權益。他曾與義務團體花了足足4天走訪區內接近200間受影響店舖,超過一半為車房,「我發現好多行家根本唔知道狀況,唔知自己有可能一無所有」,於是他與義務團體發起聯署,收集了近90個簽名要求市區重建局解釋相關政策。
胡先生指區內大部份車房已有多年歷史,不同年輕車房把賺錢看得較重,而且客源不同,也甚少出現同行如敵國的情況,反而更多的是稱兄道弟、互相幫忙,休息時一起在舖外食下午茶,推車時也會義不容辭,甚至組隊一起到澳門觀賞賽車賽事,閒時相約釣魚,「我哋相處時間比家人仲多,我相信將來搬走後最唔捨得,一定係同熟悉面孔嘅相處點滴」。
樓上住宅,樓下車房,不少地方會起爭執,不過土瓜灣卻不是這回事,因為劏房戶租金便宜、流轉也快,對住屋環境沒有太多意見,街坊一般都早出晚歸,附近車房也識趣早關門以免影響住戶。胡先生與樓上住戶相處融洽,街坊有事時也會找胡先生幫忙,曾經有位南亞裔街坊請求他幫忙召喚救護車,把即將分娩的妻子送到醫院,也會間中向他借工具來維修小孩的單車。
胡先生不滿未有以人為本的重建,認為將來的「車房街」只有大財團能生存,如波鞋街重建後一樣,就算有車房,也不足以吸納現有的車房,「突如其來的重建將會滅絕附近一帶車房業,強行中斷很多經營多年車房街老闆嘅人生,對於本來還有十年八載先退休嘅車房老闆,即使獲得市建局賠償,也不足以彌補佢哋喺區內多年建立的一切,因為重新起步十分困難,極有可能需要承擔幾倍租金,不少車房只能選擇無奈結業。」
他決定留到最後,堅持不遷離,收到市建局通知收地,打算等待排期上庭,開審和抗辯,他要等到區內全部車房都安置好後,最後才會考慮自己的去留,他正積極協助對面車房尋找合適舖位。
走進即將重建的啟明街和鴻福街中間,有一條未被納入重建計劃的玉成街,會發現很有趣的畫面,兩邊都是菜檔肉檔食店,中間卻「零零舍舍」夾雜兩三間車房,其中一間是「駿藝」。車房老闆民哥早於96年已從事車房業,於啟明街經營約10年後,兩年前因重建搬到玉成街。
「車房街」鄰里關係甚好,民哥認為最重要在於溝通,他會細心地安裝過濾系統隔絕油漆氣味,以免影響菜檔肉檔和樓上住戶。遠親不如近鄰,他指只要和鄰里溝通好,也會方便車房日常運作,和附近車房也時常互相幫忙。
民哥認為附近重建對其生意影響不大,因為現時車房主要為熟客服務,土瓜灣亦比其他區的租金便宜,其他區都相當難找到適合經營車房的舖位。他也認為一旦重建整個社區都會「變天」,但他認為改變未必是壞事,人需要跟隨時代變化,不過在舊區經營車房的日子,將會成為他和兒子的父子相處回憶。
本文為九龍城區議會贊助,社區新聞工作坊學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