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舊交融的排檔 大坑的魅力

新舊交融的排檔 大坑的魅力

2020年難過,但總算過去。上年底,大坑迎來新頁,等待40多年,政府終於首次大量發放小販牌照,而大坑成為僅次於荃灣鱟地坊,發放最多新檔口牌照的社區。新檔口,迎來新氣象,日本布藝手作、本地自製醬油、電話器材,一改昔日的氣氛,更添生氣和活力。

二代的排檔故事,編織新舊融合的大坑生活,從木屋區、街市、車房,至今文青餐廳,不同類型文化仍在小小社區中找到。

劉家菜檔:大坑見證人

戰後,香港艱苦,大坑附近山坡成為基層的木屋區,有人就有市集,大坑亦成為大街市。劉生的菜檔,現時大坑最古老舖頭之一,一家開業70多年,他在檔口成長,10多歲幫手賣菜,至今半世紀。他和檔口是大坑的活字典,記載大坑的轉變。

他幾十年如是,為街坊提供最新鮮蔬菜,每天3:30鐘起床,坐車去和86歲的母親,去西環菜欄買菜。六點半時,其他人上班的時間,他才乘車回大坑開檔,無懼風雨、冷暖,每天工作16小時,一年只有新年三天放假。

提起大坑,劉生講過不停,「以前大坑山,芽菜山,到處都是木屋。」他小時候住在大坑附近山上的寮屋,一家種菜和養豬為生,「後來細佬比飯鏟頭蛇咬親,冇咗隻手指,搬到去山下, 60年代開始開菜檔。」

他憶述當時60、70年代,大坑尤如大街市,熱鬧非常。「米舖都有七間,潮州人開,後來佢年紀漸大,加上政府清拆木屋,都結業了。以前施弼街,永遠都唔會通車,因為兩邊有排檔,最高峰嘅時期大坑有超過100檔。」

他說最高峰時賣菜有10間,只有他的菜檔能存活下來,無懼時代的洪流。對客人用心,是他成功之道。連山頂的客人都會到檔口買菜,而他電話中,亦有過百客人的Whatsapp ,每天提供新鮮蔬菜消息。不要以為舊就不會變,他愛好新東西,近年更引入不少外國水果。
今時今日的生果來自世界各地,他早年已慧眼識英雄,指着近年大熱的麒麟果,笑說: 「30年前已經有麒麟果,當年買$38 ,今日買$40。」

自家製的食品

5號檔的蘭姐和老公, 雖然70多歲,但在上年11月,一嘗創業夢,成為第二代的大坑新檔口。

「等待好耐的這個機會,終於抽籤抽中了在大坑開檔。」蘭姐籌備9個月,每天坐3小時來回家中和檔口,對她來說,賣東西,除了搵食,也是興趣,她希望將過幾十年入廚房和手作經驗跟街坊分享。

IMG_0605

檔口的鎮山之寶要數自製的辣椒醬鹹酸菜。

家中親人手製辣椒醬,加入櫻花蝦,令香辣之餘,更加香口。「有位開醬油舖客人,過嚟買咗八樽,佢覺得很抵買,問我會不會蝕本。」

蘭姐亦自製炒餸用的鹹菜,賣點是天然浸泡,沒有防腐劑,「新鮮醃製嘅酸菜,需要浸水,只加入一種配料,就是鹽。平時喺街邊賣的咸菜,沒有鹽水浸住,有防腐劑,對身體冇咁好。由於新鮮製作,我買的鹹菜只可存放一個月,用來炒菜心、鹹豬肉,十分惹味。」

蘭姐老公也健談,愛拿着每件東西,如數家珍,訴說着故事。

「只賣$20的蠔油,平時麵家才見到,比超級市場的連鎖蠔油品牌來得香,香港製造,超市也找不到。因為認識食品工場,才能取貨,讓街坊可以試到超市以外的真蠔油味道。」他拿起魚肚,講上十分鐘,教筆者如何浸魚肚,炒菜,做不同嘅餸菜,他買的不只是食物,也是心得。

大坑的排檔,盛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有手藝、食品、家品,值得大家細心慢慢細看,跟街坊談天,聽聽他們背後的生活,這不正是大坑魅力,不正是屋苑和大商場難找到的人情味。

原文刊於第一期《灣仔社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