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東京夢華錄》的「大宋新年」(2):萬國來朝

《東京夢華錄》的「大宋新年」(2):萬國來朝

上次說大宋國民在元日時,最愛參與「關撲」活動。「關撲」是賭搏的一種,在北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年)出現。參與「關撲」的商家,他店內的所有東西,既可以用錢買,也可以通過賭搏獲得。

民間玩「關撲」,那「官家」(宋代稱呼皇帝為「官家」)玩什麼呢?

正旦大朝會,車駕坐大慶殿,有介冑長大人四人立於殿角,謂之『鎮殿將軍』。諸國使人入賀。殿庭列法駕儀仗,百官皆冠冕朝服,諸路舉人解首,亦士服立班,其服二量冠、白袍青緣。諸州進奏吏,各執方物入獻。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檐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大使拜則立左足,跪右足,以兩手著右肩為一拜。副使拜如漢儀。夏國使副,皆金冠、短小樣制服、緋窄袍、金蹀躞、吊敦背,叉手展拜。高麗與南番交州使人,並如漢儀。回紇皆長髯高鼻,以匹帛纏頭,散披其服。於闐皆小金花氈笠、金絲戰袍、束帶,並妻男同來,乘駱駝,氈兜銅鐸入貢。三佛齊皆瘦脊纏頭、緋衣、上織成佛面。又有南蠻五姓潘,皆椎髻烏氈,並如僧人,禮拜入見。旋賜漢裝錦襖之類。更有真臘、大理、大石等國,有時來朝貢。其大遼使人,在都亭驛,夏國在教亭西驛,高麗在梁門外安州巷同文館,回紇、於闐在禮賓院,諸番國在瞻雲館或懷遠驛。唯大遼、高麗就館賜宴。大遼使人朝見訖,翌日詣大相國寺燒香,次日詣南御苑射弓,朝延旋選能射武臣伴射,就彼賜晏,三節人皆與焉。先列招箭班十餘於垛子前。使人多用弩子射,一裹無腳小襆頭子錦襖子遼人,踏開弩子,舞旋搭箭,過與使人,彼窺得端正,止令使人發牙。例本朝伴射用弓箭。中的則賜鬧裝、銀鞍馬、衣著、金銀器物有差。伴射得捷,京師市井兒遮路爭獻口號,觀者如堵。翌日人使朝辭。朝退,內前燈山已上彩,其速如神。

——《東京夢華錄》卷第六〈元旦朝日〉

宋朝會

「元日朝會」

大年初一,北宋朝廷會行「朝會大典」,皇帝坐在大慶殿內,有披甲戴盔的體貌高大壯偉的武士分別站立在殿的四角,叫做「鎮殿將軍」。

各國使節入殿祝賀

各國使節入殿祝賀,宮中排列法駕儀仗,文武百官全都頭戴冠冕,身穿朝服,各路應試舉人中的解元也身著士人的衣服依秩站立,頭戴二梁冠,身穿鑲有青邊的白袍。各州駐京城的進奏官,各拿本地土產進獻。

(1)遼國

遼國(公元916-1125年)。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機稱帝(太祖),國號契丹,建元神冊。天顯二年(公元927年),耶律德光(太宗)改國號為遼。轄境東北到今日本海,南到河北、山西,北到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西及天山。與北宋長期對峙。耶律延禧(天祚帝)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為金所滅。

大遼大使頭戴金冠,金冠的後沿尖長,就像一張大蓮葉,身穿紫色窄袍,腰帶上以金蹀躞(筆者編:佩帶上的裝飾物)為飾物;副使身穿紫色官服,腰束金帶,如同漢人服飾。大使拜見天子時左足屈膝,右足下跪,以兩手抱拳碰右肩為一拜;副使拜見天子如同漢人禮節。

遼服飾男
髡髮,著圓領窄袖紅色長袍,內露白色中單,腰繫革帶,腳蹬黃色靴子的契丹侍衛(內蒙古赤峰小五家鄉塔子山2號墓出土)

(2)西夏

西夏,主體民族是黨項羌。黨項族有久遠的歷史,其中以拓跋部最為強大。西夏自稱大夏國,因其位於宋朝的西部,史稱西夏。西夏前後共歷十個皇帝,享國190年(1038—1227年)。前期與北宋、遼國對峙,後期與南宋、金朝鼎足,在中國中古時期形成複雜而微妙的新「三國」局面。

西夏國的使臣、副使都頭戴短小樣式的金冠,穿紅色的窄袍,腰帶飾以金蹀躞,背後懸有帶子,皆叉手行跪拜之禮。

西夏服飾1
西夏黑水城遺址出土《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男女供養人服飾

西夏服飾2
西夏黑水城遺址出土《觀音菩薩圖》中的新婦服飾

(3)高麗和南番交州

高麗,朝鮮歷史上的王朝(公元918-1392年)。公元918年,泰封君主弓裔部下起事推翻弓裔,擁立王建為王,935年合併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實現了「三韓一統」。我國習慣上多沿用來指稱朝鮮,或關於朝鮮的物產。

南番交州,939年當地軍人吳權叛亂,擊敗中國五代十國時的南漢軍隊。968年新興勢力領袖丁部領建立「大瞿越」國,兩年後自稱皇帝並使用年號,取得事實上的獨立。但後來先後接受宋朝的冊封為「交趾郡王」、「安南國王」。

高麗和南番交州的使節都與漢族的禮儀一樣。

高麗

(4)回紇

回紇,中國古族名。北魏時,東部鐵勒的袁紇部落遊牧於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流域。隋稱韋紇。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因反抗突厥的壓迫,與僕固、同羅、拔野古等成立聯盟,總稱回紇。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破東突厥,建政權於今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遊牧為生。轄境東起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最盛時曾達中亞費爾乾納盆地。有文字。曾助唐平安史之亂,進一步密切了與唐朝的關係。貞元四年(公元788年)自請改稱回鶻。開成五年(公元840年),為黠戛斯所破,部眾分三支西遷:一遷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一遷蔥嶺西楚河一帶,即蔥嶺西回鶻;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

回紇使者都是長鬍子高鼻梁,用整匹的帛纏繞在頭上,隨便地披著衣服。

繪有回鶻王大臣的岩畫(8至9世紀)
繪有回鶻王大臣的岩畫(8至9世紀)

(5)于闐

于闐,古西域國名,又作于寘,在今新疆和田一帶,居民從事農牧,多麻桑,產美玉。有文字西漢時傳人佛教,北宋時改信伊斯蘭教。西漢通西域後,屬西域都護。東漢初為莎車所並。至廣德為王,擊滅莎車,勢力強大。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聯合于闐等國,擊敗焉耆。西晉封其王為「親晉于闐王」。南北朝時屬北魏。唐於其地置毗沙都督府,屬安西都護府。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封其王李聖天為「大寶於闐王」。北宋時為回鶻黑韓王所並。

于闐國的使者都戴小金花彭笠,身穿金絲戰袍,束著腰帶,帶著妻兒一起來,乘坐的駱駝上帶著兜、銅鐸前來入貢。

于闐
出土於敦煌莫高窟的於闐國王李聖天壁畫像。

(6)三佛齊國

三佛齊,即室利佛逝國,7世紀到13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都城約在今巨港。極盛時勢力達西爪哇、馬來半島、加里曼丹西部,控制中國、印度、阿拉伯國家間交通貿易要衝。我國唐代高僧義淨在往來印度途中曾先後在該地停留多年,得當地友僧協助,譯成佛經多卷,促進兩國文化的交流。三佛齊與我國長期保持友好關係,使節、高僧、商人往來不絕。13世紀為麻喏巴歇國代替。我國宋代以後的史籍稱之為三佛齊。

三佛齊國的使者都長得瘦小而且又都纏頭,紅色的衣服上又都織有佛像。

三佛齊國
宋李公麟《萬國職貢圖・三佛齊國》

(7)南蠻五姓番

南蠻南方的少數民族。蠻,是對少數民族的稱呼。五姓番:即「五姓蕃」,宋代西南少數民族中的五個部族。《宋史‧蠻夷傳四‧黔涪施高徼外諸蠻》:「黔州、涪州徼外有西南夷部……宋初以來,有龍蕃、方蕃、張蕃、石蕃、羅蕃者,號『五姓蕃』,皆常奉職貢,受爵命。」

又有南蠻五姓番的使臣,都將髮髻梳成椎形,戴著鳥帽,所行之禮,就如僧人禮拜一樣。入見天子後,即賞賜漢裝、錦襖之類的衣物。

狄青平南蠻
皇祐四年(1052年),狄青奉詔平南蠻

真臘、大理、大食等國

真臘,我國史籍對7世紀至17世紀中南半島吉蔑王國的通稱。真臘一向跟我國友好往來。元人周達觀《真臘風土記》載此國於13世紀自稱甘孛智,《明史‧真臘傳》則載此國於萬曆(公元1573—1619年)後改稱柬埔寨。二者乃同名異譯。

大理,古國名(公元937-1253年),宋代以「白蠻」為主體所建立的政權。轄境相當今雲南全境、四川西南部等地,分八府、四郡、三十七部。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冶鐵技術均甚發達,接近漢族水平,主要以馬與內地進行貿易。其王曾受宋封為雲南節度使、大理王。吸收漢族先進文化,統治集團通用漢文。佛教流行。後為蒙古忽必烈所滅,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雲南行省。

大食,原係一波斯部族的名稱。唐代以來,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經行記》《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等均作大食。

更有真臘、大理、大食等國,有時也遣使前來朝見進貢。

真臘風土記

各國使節接待安排

大遼使節安置在都亭驛,西夏國使節安置在都亭西驛,高麗使節安置在梁門外安州巷同文館內,回紇、于闐使節在禮賓院,各番國使節安置在瞻雲館或懷遠驛。只有大遼、高麗使,在館驛中賜宴。

大遼使臣朝見天子畢,第二天前往大相國寺燒香。次日,到南御苑射箭,朝廷選派善射的武臣伴射,並在南御苑賜宴,遼國使臣的隨行人員也都一同前去。

宋朝廷先派招箭班軍士十餘人分列在各垛子前警戒。遼國使臣大多使用弩弓射箭,由一頭裹無腳小幞頭子、身穿錦襖子遼國人,踏開弩弓,撥弄一番後搭上箭,再遞給使臣。那遼人已將弩弓瞄準,只讓使臣撥動弩弓的牙機而已。按慣例,本朝伴射者用弓箭射中箭靶,即賜鬧裝、銀鞍馬、衣著、金銀器物等不一。如伴射者取勝,京城中市井少年爭相攔路獻上頌詩,觀看者將道路堵塞。

次日,各國使節入朝辭行。剛退朝,皇官前的燈山已裝飾了各種彩帶,速度之快,如有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