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今日公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藍圖),交代香港減廢目標及路線圖,以全民減廢、資源循環及邁向零堆填為願景,並定出人均垃圾棄置量中期目標減少40-45%,回收率提升至55%。綠領行動認為目標有欠進取,減廢魄力不足。此外,多項政策均是延續上一份藍圖提出,缺乏驚喜及創新的減費措施。藍圖亦聚焦如何透過利用硬件進行回收減廢,卻沒有提出相應配合的法規措施,要推行有效減廢回收恐怕會事倍功半。
1. 減廢中期目標
- 藍圖公布中期減廢目標將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40%至45%。環境局長黃錦星在記者會表示,會以2020年的數字為基線。2020年的都市固體廢物數字尚未出爐。但以2019年的數字,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47公斤,若以此為基礎,減廢40%-45%大約是0.89公斤至0.81公斤。
- 2013年公布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13 - 2022》,減廢目標同樣是人均棄置量減少40%至0.8公斤。可見今次藍圖的減廢目標,與過往相約。今次藍圖沒有因應過去因各項措施延誤的減廢目標,而爭取更進取的成果,追回過往落後的進度,實在有欠進取積極。
- 藍圖中期目標的回收率與上一份藍圖均為55%,綠領行動認為當政府大力提倡回收及多項回收設施及政策落實後,目標仍然維持55%,同樣顯示有欠進取積極。
- 環境局應具體交代各項減廢措施可如何落實減廢目標。
2. 聚焦硬件少談法規配套
- 藍圖顯示多間設施相繼投入服務或正在建立中,例如T.PARK、WEEE.PARK、O.PARK1、O.PARK2、Y.PARK及I.PARK。然而只強調硬件,卻沒有減廢法規配合,只會打擊回收成效。
- 以O.PARK1為例,每日處理廚餘量可達200公噸,但亦曾經被指回收量不足,空有設施而不能有效運用。要有效回收必須有法規配合,例如法國政府2015年通過法例,舖位面積大於約4300平方呎的超市,不可棄置未過期的食物,並必須與食物銀行簽訂捐贈協議,這樣雙管齊下才能事半功倍。
- 預計今年投入運作的Y.PARK,只能處理園林廢木,但生活上使用的廢木材如卡板,卻沒有措施處理,例如規定使用卡板運送物資的公司,負起回收責任。
- 現時公園植物及落葉以人手清掃,很多時候會連同一般垃圾處理,多年來政府沒有從改善園林垃圾著手,減少園林廢物被送進堆填區。這些情況可透過政策法規改善,而並非依靠硬件處理。
3. 走塑政策嘆慢板
- 藍圖只提及推展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預期最早可於2025年推行; 即棄塑膠餐具則分階段管制,期望首階段的管制可約於2025年實施。
- 相比外國政策,藍圖所規劃的時間遠遠落後。例如歐盟自今年起,將全面禁用膠餐具、紐西蘭政府亦於2023-2025 年之間,禁用難以回收的塑膠製品和包裝,以及禁用高達七種一次性塑膠製品。
- 藍圖只提及塑膠飲料容器及即棄餐具,缺乏魄力大範圍管制使用一次性塑膠,政府亦沒有認識到食肆禁止堂食後,即棄餐具需求大增的迫切性,盡快落實管制即棄餐具。
4. 重新發掘堆填區 焚化為最後手段
- 藍圖提出零廢堆填為新目標,為興建更多焚化爐鋪路,然而焚化爐並非最佳減廢措施,在沒有做好源頭減廢及回收的前題下,綠領行動認為沒有理據興建焚化爐。
- 環境局將焚化爐包裝成轉廢為能,實際上焚化前需要做好回收分類,一些高熱值的產品如塑膠,需要更長時間焚燒,不只縮減焚化爐壽命,亦會需要大量燃料驅動,絕對稱不上是乾淨能源,最終恐怕得不償失。藍圖將回收率定在55%,但外國城市做好回收的例子,可達60%以上,政府絕對有空間在做好回收前才決定考慮焚化。
- 歐洲國家如比利時及奧地利,已利用新技術,將堆填區廢物堆中,重新發掘如塑膠、金屬、廢紙等可重用物料,再重新再造成新物料,如建築用磚等。政府可以借鏡外國經驗和技術,不單可以延長堆填區壽命,亦可以提升回收再造能力。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表示:「上一份發表的藍圖有多項措施走數,尤其人均減廢量不跌反升是一大敗筆。新一份藍圖理應更進取追落後,但人均減廢目標40%-45%實際與以往相約,回收率維持55%更是原地踏步。藍圖的願景重硬輕軟,有完備的硬設施卻沒有法規配套,但若希望減廢達標必需軟硬兼施,缺一不可。部份法規推行亦嘆慢板,例如歐盟自今年起,將全面禁用膠餐具,紐西蘭政府亦於2023-2025 年之間,禁用難以回收的塑膠製品和包裝,以及禁用高達七種一次性塑膠製品。相反藍圖的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及即棄塑膠餐具管制要到2025年才能實施,遠遠落後。」
要加速藍圖的政策能達到預期成效,盡快落實垃圾徵費是先決條件。綠領行動呼籲立法會議員能盡快審議及通過垃圾徵費條例,解決香港固體廢物不斷增長的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