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1年,中美投資市場都流行散戶抱團,中國散戶抱團炒起騰訊、茅台等核心優良資產,美國散戶則抱團炒起GME、AMC等股票。雙方的邏輯或許有所不同。中國散戶是覺得要應對全球海量印鈔的浪潮,美國散戶則是要挾死大戶的空倉。但無論是何邏輯,都反映出在社交媒體時代,散戶團結起來做一件事的可能性和力量。
這不禁令我想起,對於特區政府早年提出、爭議多多的「明日大嶼」計劃,TOM集團前行政總裁王兟月前提出一個「創新共私營合作」(PPPP)方案,由全體港人組公司兼發債投資「明日大嶼」,其追蹤目的其實也類似散戶抱團,同樣是靠群體的力量去成就大事。
根據王兟解釋,有關計劃料籌集1.1萬億元,將成立一間股本金為1,000億元的公司,名為港人公司,其中75%股權,或面值750億元的認股權證,將由750萬香港市民一人一股持有,即全體香港市民可獲免費派發一股認股權證;另外25%股權則由一間私營基金管理公司募集250億元,募集對象包括不同的主權基金、國際退休及養老投資基金。另外,港人公司隨後會再進一步從公開市場分批發行債劵募集1萬億元,年利率料為5%,債劵年期為5至15年。
對於「明日大嶼」這一種爭議頗大的事件,散戶抱團的確是一個聰明的做法,最重要的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信心和意欲的問題。一旦實現了散戶抱團,大家都參與成為一份子,變相讓大家都希望玉成好事,那就會在心理學神形成一股自我實現的強大動力。每一個人都是成事的持份者。
不過整件事最大的區別,是散戶抱團炒股的核心是莊家,莊家只是求財,那反而好辦。但「明日大嶼」的莊家始終是政府,政府官員做事不是求財,很多時是畏首畏尾、怕做錯,那反而麻煩。香港上世紀成為東方之珠、亞洲四小龍,經濟非常有活力,說到底也是因為大家的目的單純,就是為了賺錢;現在很多人富起來了,反而成為了發展的阻力。因此,縱使有王兟的聰明方案,也要有一個有遠見和魄力的莊家,才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