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的一則新聞,不大引起民眾的關注,甚至被人去刻意忽略。甘浩望神父(人稱「甘仔」),一個筆者自小便從新聞媒體中聽到的熟悉名字,當天展開了他馬拉松式的絕食行動,為的是三個目的:(一)抗議署方阻撓難民女孩Alicia與她在烏干達的原生家庭團聚,(二)聲援6名被囚的社會運動人士,(三)爭取港人內地子女居港權。
三件事的因由各有不同,但爭取的都是以人道主義為基點,讓上述的相關人士都能夠盡快與親人團聚,因為甘神父相信無論膚色、身份、國籍如何,每個人都應該享有這項最基本的人權,這也是他多年來一直堅持的原則。和其他的「幸福感」一樣,一家人不用骨肉分離並齊齊整整的在一起,這只有在我們失去的時候才察覺其重要性,這種感覺在社會急變的年代該有較多人能夠體會。
甘浩望這個名字在筆者腦海裡從不陌生,或許是對一位身處異鄉的鬼佬神父願意為一群非我族類打拚四十多年而倍有感動的關係。從媒體的資訊得知,甘神父從來都是個理想主義的實踐者,年輕時在意大利協助基層人民抵抗剝削,爭取改善社區居住環境。其後進入宗座外方傳教會學習後,更受到感召去關懷更廣闊的外面世界,遠赴亞洲抵達香港,為服侍社會的低下階層。
當時甘神父選擇居住於鑽石山木屋區的一間小教堂,又去工廠打工,希望能夠更深入體驗基層居民的生活。到了香港的第二年(1975年),在政府遷拆黃大仙平陽新村的事件中,甘神父參與了他在我城首次的社區抗爭運動,亦展開了他往後四十多年為弱勢社群同行發聲的序幕。
今年的冬天特別兇悍,在疫情下北風蕭蕭的感覺並不好受,更要露宿街頭拒絕進食,並單靠飲用熱水保暖。這對一個年過七十的老人來說是極度苛刻的事,如是者維持二十天以上更是不可想像,非要有強人的理念和心志不可為。甘神父一直心繫公義之事,從七十年代的艇戶上岸行動、爭取釋放劉山青、露宿者權益,至近年的社會運動等,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而且都是站在前線,絕不含糊[1]。
近二十年間,甘神父如願能夠走進內地的基層社會,為急需被關切的殘疾兒童服務。在香港和內地的關係上,他始終認為兩地的抗爭者要共同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中國才是長遠之計[2],這種觀念相信在目前的氣候環境下,不太容易獲得香港年輕的社運人士接納。但在筆者平日關注的爭取動物權益運動上,我亦相信如果能夠與在內地的志願工作者互相協助,一定可以為遍佈幅員廣大的兩地動物之整體福祉帶來巨大效益。
甘神父今次絕食行動的其中兩個目的,是為難民女孩Alicia和港人內地子女爭取家庭團聚,明白會認真看待事件的香港人只在少數,大多或會視之為「花邊新聞」一則。設身處地去想,如果我們是不幸事件中人物的親屬,其實也未必可以為他們行到這個地步。
筆者不是天主教徒,但風聞教會中有不少好牧人,從不以一、兩隻零星離群的羊為小,甚至願意為其捨命(若望福音10:11)。人類的歷史文化中,總有些價值觀念是超越一時的利害考量,亦不拘於地域、階層、人種,甚至政見上的鴻溝,和家人的骨肉團聚是其中之一。「在這個年頭中,願意擇善而固執、為理想而奮鬥的人,不應讓其孤身上路」,這是筆者去探望甘仔後對自己說的一番話。
參考資訊
[1] 生命恩泉 FLL YouTube 頻道,〈邊緣人的同行者─甘浩望神父〉
[2] 陳怡,〈左翼神父在香港—甘浩望在堅持什麼?〉,《無國界社運》,2020年9月2日
(本文原刊於立場新聞,略有增潤,原題為〈疾風中企硬的甘浩望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