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文明,有時是我們能否自由地在書店看到不同的讀物有關,近日在追看臺灣的電視劇《返校》,當中提到臺灣白色恐佈的戒嚴時代,因為有師生組織讀書會而遭受拘禁。我還記得以前返內地時要小心將聖經或某些報章收起,而且香港過去亦有不少內地人來港時順手買所謂的「禁書」,社會是否有自由的出版和售賣書籍是社會開明指標之一。
回歸以來,初期不少書本都能在出版後有較大的上架空間,一些講述自由民主和西方思想的書本,就算是有中資背景的都不難買到,可是自一四年的雨傘運動後,大家慢慢發現到三中商的背景,又見到不少書本沒法上架,反面一些作者不明、內容明顯虛構的書籍卻大量湧現,或是因為自我審查而連刊印的雜誌也不敢售賣。同時,一些大大小小的書店接連倒閉,情況有如劣幣驅逐良幣。
雖然我現在多於臺灣書店網購書本,但是始終不能一嗅書香,翻開某頁凝視,使能沉醉於作者的思想空間。而且網上書店亦不多本土的書籍,所以有時對於我這個偶爾想從書海中釋放的人來說,能逛書店、看自己想看的書,有時都是一份奢侈。
近半年多了留意一些標榜香港本土的商戶,偶然發現一間書店竟然有活動推廣哲學沙龍,心中既喜且憂,因為文史哲為題,在現化社會實在是票房毒藥,但不禁覺得文化的沙漠原來仍有綠洲。
一直都想有機會拜訪這間位於官塘工廠大廈的夕拾x閒社,要待2021首日才能去到《哪裡只塞駿業里》,慶幸沒有交通擠塞,但卻遇上工廠大廈壞電梯。去到書店,吸引我眼球的是很多我在三中商見不到的書,那怕是《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如水堅持》或《陳健民獄中書簡》等,地方雖然不大,但絕對是擠迫官塘的一片寧靜。
以往,寫稿很多時都在咖啡室內邊嚐邊寫,令我更感高興的是書店有一共享空間,讓我在群書環抱中,尋得更多的感悟。
書和思想,始終都是有自由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