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及建築研究:深水埗戰前羅馬式地下蓄水池

歷史及建築研究:深水埗戰前羅馬式地下蓄水池

上世紀的新九龍發展

昨天已有不少網民指出主教山配水庫建於1904年,根據政府檔案顯示,此配水庫(service reservoir)是九龍水塘食水供水系統(Kowloon Waterworks Gravitation Scheme)的一部份,原稱為九龍塘配水庫。

九龍水塘是政府在九龍興建的首個水塘,在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便開始規劃。九龍水塘及九龍供水系統在1901年動工,1910年完成,食水可供應整個九龍地區包括西至大角咀,東至九龍城以應付九龍區人口增長。

133641826_1329150687424338_3296856468778687515_o

食水從九龍水塘供應至用户之前,中途會先經過主教山配水庫短暫備存,往南的分支再到達油蔴地泵房傳送。配水庫貯存一定水量,可紓緩耗水高峰期壓力,在維修時及突發情況時繼續維持食水供應穩定。而配水庫亦幫助調節長途供水系統的水壓,因此後期區議會文件亦稱之為深水埗食水減壓缸。

主教山配水庫建於高地,以便利用引力供應給用戶。而配水庫隱沒於地下,上蓋以泥土覆蓋,相信是需要確保食水不被外來物質污染(因為水源已於大埔道濾床過濾)並保留山體。後期香港很多其他戰後興建的配水庫上蓋甚至設有正式休憩用地供市民使用。

主教山配水庫是一個圓形建築,擋土牆就能更有效於四周平均受力。而配水庫直徑155英尺(約45米),深20英尺(6米),建成時容量達200萬加侖食水。1951年進行改建工程縮小貯水區及下降水位,原因不明。

值得保留的城市一角

從建築角度,配水庫內有一百枝花崗石柱,上有紅磚砌羅馬式拱門配以荷蘭式砌磚法(Flemish Bond),支撐11英寸(28cm)厚非鋼筋混凝土拱頂,四周圓牆乃混凝土建成。

133278035_1329150717424335_5558737917396980161_o

綜觀戰前不少殖民地建築為新古典主義,傾向採用希臘及羅馬建築元素,例如希臘柱式立面及羅馬式拱門迴廊。我們提出主教山配水庫是羅馬式蓄水池,正是因為建築內大量採用磚砌拱門。參考古蹟辦對香港其他殖民地時間新古典主義建築的描述,也會用上的「羅馬式」「希臘式」稱呼古蹟中的建築元素,請大家萬勿誤會此建築物於羅馬時代(可追至公元前)建成。

133099812_1329151214090952_5000950768623885327_o

132995395_1329150734091000_6031027423318722670_o

現存戰前配水庫未必只得主教山這一個(編按:文物專員12月29日見記者表示,現存戰前的配水庫尚有四個,分別為油麻地、山頂、歌賦山及雅賓利),但香港的古蹟保育是否應該硬性地要將每處古蹟分門別類,只可保留同類的最後一處?我們知道深水埗各區議員以往一直爭取開放主教山晨運及康樂用地,既然水務署及地政署對主教山配水庫將來用途未有定案,用地也沒有發展壓力,我們呼籲政府應原址保育及活化富歷史意味及壯觀的地下蓄水池,適當地修復有問題的結構,開放地下及地上空間給市民享用,為晨運樂園添上另一層意義。

132441439_1329151150757625_524939106830696934_o

132660839_1329151300757610_16486965325620213_o

132877531_1329151284090945_3334334601720023569_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