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前線安老服務人員,有時真的覺得自己面對的像是一班小孩子一樣。事實上長者在不少層面與小孩的特質頗為相近,例如有不少長者(無論認知有沒有問題都好)都很喜歡玩BB公仔/毛公仔、BB公仔更當是自己兒女般「湊」,摟得實實的、更不能讓別人拿走、讓人哭笑不得。又例如腦退化症患者,他們的認知能力與情況就像回到如小學生甚至幼稚園生似的,只是他們變成一個「好大舊的細路」。繞是如此,我們又可不可以如像哄小朋友似的去對待長者?先說結論,其實並非如此。
先談談一般人對待長者的通病。一般人面對長者問題,都會說「你聽話啦,唔好咁」、甚至用疊字高聲說「你乖乖地坐低,等我幫你」;但其實這樣是有問題的。雖然他們「認知能力上可能是小朋友」,但「心靈上不是小朋友」。他們有他們的尊嚴與過去,需要我們給予他們長輩的尊重感。所以大家有機會在安老院探訪時,活動設計與表達上也需注意這一點—他們並不是「小朋友」、而是「能力上是小朋友的大人」。
曾經就有一位九十多歲的婆婆向我表達過這件事情、讓我印象猶深。她說:「我閒時喜歡填填顏色,但如有人叫我填幼稚園那種生果呀、車呀,我真的做不到、也不喜歡。我不是小孩子、不應該拿這些來敷衍對待我。」當然對待腦退化症患者是另一回事,但如長者認知能力正常,記緊絕不能以「兒童向」的對待方式唬弄過去。長者原本就比較「玻璃心」,這樣對待他們、他們可是會覺得不被尊重了。
另一方面在長者工作應記住一個原則,就是「能讓他自己做、就讓他自己做」。例如不少在輪椅上能推自己移動的長者,可以的話我都不會推他們,因為他們「能力上做得到」,就應該要讓他們自己做。這不僅在於維持他們的個人能力,更是在於能讓他們「覺得自己有用」,能做到些事情。
我明白有不少照顧者為怕麻煩就禁不住出手協助。例如原本長者自己能拿起碗筷吃飯、但所需時間較長、餵還比較快。於是照顧者認為「俾佢自己食會食到周身係」、「自己餵仲快過佢食啦」,結果長者很快連拿碗筷吃飯的能力也失去掉。如斯的惡性循環恐怕在很多地方日夜上演吧?學術角度而言,我們應該為長者「賦權」(Empower)、讓長者重新參與他們的人生(例如食飯是他們的人生問題而非別人的責任),否則長者失去自己拿碗筷吃飯的能力之餘,也失去生活動力、反正「我做或者不做都總有人幫我做,那我為什麼還要做?」,更加強認為自己是「廢人一個」的思想。
照顧者看顧被照顧者日夜辛勞,但請也不要忘記—大家做這麼多,都是為了讓他們愉快地安享晚年。如前線照顧者能在日常小事中多注意一點,賦予一點尊重、多給他們一點自由空間、權利予他們,對長者而言已十分重要了。
作者於安老院任職治療師、見盡安老院千奇百怪之事;並將於翌年年初出版書籍,暫名《長命百廿歲背後-香港安老實錄》。書中內容包括安老院生活紀實;探討香港安老服務現象與問題,包括長者生存尊嚴、香港長者福利與照顧不足等;與外國作比較,提出革新香港安老服務見解與建議;以及從社會科學談老等。對香港社福、長者權利、安老服務有興趣的讀者朋友,歡迎留意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