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以民主為志業:建構制外平台 肩負時代責任

以民主為志業:建構制外平台 肩負時代責任

文:李軒朗|九龍城區議員、2020年原立法會選舉參選人、公民議政平台籌委

今年七月,民主陣營舉行立法會選舉初選,投票率遠超預期,一度令人對制度內改革心存盼望。然而對體制內改革的一切幻想,已隨着人大常委會頒令延任立法會而落幕;其後人大常委再恣意取消四名泛民留任議員的資格,足以證明日後每次選舉也將會淪為經篩選操縱的假選舉,真正的抗爭聲音將通通被拒諸閘外。

初選過後短短半年的事態發展,足以證明民主陣營的政治人物不能繼續墨守成規,依賴體制內議會路線,而必須積極尋求一條體制外的新路線,延續爭取民主和自由的奮鬥。

在《港區國安法》頒布前夕,十七區的區議會於今年六月六日舉行歷史性聯席會議,會上通過共同決議,反對以國安為名在港實施惡法。在同一會議,多區的區議會亦通過授權由民選區議員籌組「公民議政平台」,反映港人真正意願,謀求港人共同福祉。五個月後,由跨越地區、政治光譜的約二十名區議員正式成立籌備委員會,推進議政平台的計劃,並定於明年初正式成立平台。

隨著十五名泛民留任議員集體總辭抗議人大的 DQ 決定,在未來的立法機關內的民主聲音將大受削弱,甚至或會因大規模參選資格篩選而將完全缺席。中共為壓制反抗而訂立的國安法經已實施,中國國安公署就在市區長期駐守,國安人員或已潛藏我們四周,而警隊濫捕無日無之,抗爭者、政治人物、傳媒管理層無一倖免,令市民日夜活於恐懼之中。

港難當前,民主陣營的政治人物必須肩負時代責任,挺身而出照耀香港的民主道路,不讓民主意念在社會上被噤聲;而當體制內的道路正式走到盡頭,我們更要繼續為建構自由民主香港而繼續不懈尋找新出路。

由去年夏天之今,很多香港人持續為抗爭付上沉重代價,甚至有手足被逼離開所愛的家園和摯愛。身為支持民主的政治人物,我們必須將短期利益和意識形態之爭暫時拋諸腦後;正當立法會淪為中共爪牙操控的人大式議會、民選區議會亦面臨嚴峻打壓之時,我們提議建立的議政平台,便是一個容許民意代表辯論社會大事、讓民主聲音得以彰顯的新領域。

按照目前計劃,公民議政平台將採用正式的議事規則和程序準則,並設立一個全港平台及五個地區平台兩層架構,讓議政平台透過民主程序代表全港和各區的民眾;即使平台缺乏法定權限和職能,亦無損它的認受性和代表性。

此外,平台亦將成為集合不同政治光譜的民主陣營共同平台,使意念、資訊、資源得以共享互通,若輔以「眾包 (crowdsourcing) 」的由下而上協作模式,以及善用區議員的地區網絡,平台的決議和計劃絕不會流於空談,並能夠在群眾的協作下得以付諸實踐。這意味着即使區議員他朝被禠奪議席,授予我們的民意授權、乃至我們身為市民代表的身分,亦不會隨體制內席位的禠奪而消散,並且可以繼續在議政平台內為民主發聲。

建構議政平台,到底是我們在抗爭運動消散或被逼地下化前的孤注一擲,還是永久改變香港政治歷史進程的關鍵一步?你我現在無從得知,正如波蘭人在 40 年前創立「團結工會」,亦無法設想它將帶領波蘭走出一黨專政統治。

我只知我們的使命絕不能隨體制內席位消失而結束;我們在壓迫面前毫無投降的餘地。面對艱困局勢,我們必須履行時代責任;寒冬降臨,我們面前唯有負重前行一途——不論是體制內,或是社區中和街頭上,我們絕不投棄。

(英文版亦刊於 Hong Kong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