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馬鞍山村】礦工三代:成個家庭靠呢個地方維繫 拆村將抹走一切

【馬鞍山村】礦工三代:成個家庭靠呢個地方維繫 拆村將抹走一切

(獨媒報導)政府擬改劃包括馬鞍山村附近在內的綠化地帶建屋,昨日馬鞍山區內共有11個街站反對改劃,有一個人不停忙著接起一通又一通電話,負責協調不同街站的人手。他是馬鞍山村關注組的阿康,同時也是馬鞍山村礦工三代,他表示一旦村落被改劃,「成個原本完整同嘅社區、人際關係、文化、屋企歷史都會被抹走。」

29歲的阿康並非於馬鞍山村土生土長,但80多歲的婆婆住在馬鞍山村,媽媽每個週末都會帶家人探望婆婆,「我由細到大,除咗屋企同學校之外,嚟得最多嘅就係呢度喇!」談到馬鞍山村,阿康興奮得說到停不下來,「會見到好多唔同嘅雀仔飛嚟飛去,係啲唔係市區見到嘅雀仔,例如水鳥、鷺鳥,都會見得到!我哋有種啲菜,啲雀仔會企喺啲葉嗰到瞓覺,其實伸隻手就可以捉到佢喇!佢瞓覺好搞笑,個頭仲會縮埋落啲翼到......」

DSC_1685

說到最珍惜的,阿康才一改急促的語氣,慢慢地說。他認為村內的生活,已是生命中重要的部分,「難得村嘅感情唔係靠WhatsApp,而係面對面、坐低食飯,可以敲門就入對方屋企、識得對方屋企隻狗嘅關係。」阿康說,腦海浮現了與表兄弟姐妹一起成長、玩耍的畫面;婆婆養的狗一路長大,到後來生病眼睛受感染到去世;公公生病,腳踵起,情況愈來愈差到過身;婆婆做的潮州特色茶果......

螢幕截圖 2020-07-04 下午9.30.11

他認為,家庭中有許多事都會回來這條村一起面對,「成個家庭靠呢個地方維繫,如果無呢個地方,住得咁分散,就好難再聚返埋一齊。更加唔好講成條村,大家各散東西,成個原本完整同嘅社區、人際關係、文化、屋企歷史都會被抹走。」

城市規劃委員會今年10月中刊憲,計劃將馬鞍山村及樟木頭附近七幅「綠化地帶」,改劃成公營及私營房屋,改劃與郊野公園僅相差約10米。此外,作私營發展的項目的土地將拆除有70年歷史、部分馬鞍山村範圍(項目G),該村由1950年代在馬鞍山鐵礦場的潮州礦工興建,至今仍有60戶村民,沙田區議會表明反對改劃。受規劃影響的馬鞍山村村民昨日(13日)連同區議員及地區組織,在區內擺設十多個街站收集市民聯署及申述書。

改劃七幅綠化地帶建房屋

根據《馬鞍山分區計劃大綱圖編號S/MOS/23》,馬鞍山村及樟木頭附近七幅綠化地帶當中,三幅(項目A、B1、D)改劃作公營房屋,共佔5.1公頃,提供6,180單位;一幅(項目G)作私營房屋,佔2.73公頃,提供1,040單位;另有三幅綠化地帶(項目C、E、F)改作小學及水務設施,配合住宅發展。此外,新鴻基地產早於2005年獲批在馬鞍山村舊礦場遺址興建低密度住宅180幢,佔地12.08公頃,但發展商一直未動工,此囤地項目鄰近項目G的綠化地帶(即馬鞍山村)。就有關改劃,向城規會提交申述的截止日期為12月16日。

DSC_1716

區議員:交通、社區設施不勝負荷

沙田區議員鍾禮謙有份開設街站,呼籲市民反對改劃。他在新港城巴士總站派發單張介紹改劃內容時,有位路經市民不屑問他「起屋唔好咩?」,隨後轉身離去。鍾禮謙仍對著該市民說:「你好!小姐,唔好走住......」繼續遠距離地向她解釋。

鍾禮謙認為是次改劃將加劇區內交通負荷,指現時石門迴旋處和大老山公路還需應付北區和大埔的車流,根本不可能承受馬鞍山新增的兩萬人口。他續提到,社區設施同樣超出負荷,指馬鞍山人口超過20萬,區內只有一個普通科門診診所,但根據規劃標準,理應每10萬人口就要有一個普通科門診,而馬鞍山區內亦未有醫院,擔心日後將增加沙田威爾斯醫院的負荷。

鍾禮謙

他建議政府應優先發展棕地及市區閒置用地等低成本開發土地的方法,而非捨易取難發展綠化地帶。至於改劃部分與發展商囤地接近,鍾禮謙懷疑政府特意開闢馬鞍山山區及綠化地帶,變相為將來大規模興建豪宅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