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西貢社區報重出江湖 街坊獨立採編、書寫地區史

西貢社區報重出江湖 街坊獨立採編、書寫地區史

西貢社區報重出江湖  街坊獨立採編、書寫地區史

圖:Master(左)、Kathy(右)

【獨媒報導】早於2017年創立的西貢區報《貢想》,過去兩年因人手不足而暫停出版兩年;但經歷反送中運動和區議會選舉後,不少街坊表示支持和主動加入,團隊終於今年11月重新推出第四期實體報。《貢想》主力作深入社區報道和調查,希望從另一角度書寫西貢歷史,同時凝聚社區、為民間充權。

喜歡西貢的海和人 擺脫官方視角書寫民間

「某程度上,做《貢想》係一種保持我同西貢聯繫嘅一種形式。」《貢想》主編Kaitlyn現職港聞記者,自出生起便住在西貢。她在讀大學期間成立《貢想》,是因為看到社區的悄然轉變——她指過往西貢到處都是老街坊、老店舖,但到她讀高中時開始出現改變,例如碼頭被圍封來興建酒店,所以希望以非官方角度為社區留下紀錄。

另外兩位成員Master和Kathy,一個從出世起住在西貢對面海至今,一個從幼稚園開始住在西貢南山村。她們樂於參與社區報製作,全因喜歡西貢。Master說:「呢到係屋企。」她最喜歡到碼頭看海,覺得海能包容她一切的感受,每次看海心情都會很舒暢。

西貢有「香港後花園」之稱,共有77條認可鄉村。正因這種鄉郊環境,Master和Kathy說西貢人很有人情味,接著又笑說西貢人很「八卦」,會留意別人的近況,例如誰受傷了都會知道。Master指她的家人即使身處其他區,也能一眼辨認出誰是西貢人,「試過我哋喺將軍澳飲茶,屋企人會話嗰枱係西貢人,話佢又出嚟玩喇!」

Kathy說有段日子不常回家,誰料有次回家時,有位街坊對她說:「哇,你好耐都唔返嚟住一次喎!」Kathy覺得很奇妙,邊說邊瞪大雙眼:「好誇張!我都唔知有人留意到!」她又試過在餐廳吃飯後,才發現自己忘了帶銀包,老闆毫不介意,喚她「下次嚟畀返就得啦!」

50671588318_cf75e1fe81_o

曾因人手不足暫停出版 區選後獲街坊支持重出江湖

《貢想》從2017年創刊至今第四年,今年11月出版了第四期。對上一次出版實體報,已是2018年的11月。首三期實體報的數量不多、出版亦不定時,Kaitlyn解釋是因為自己當時仍在讀大學,從校園往返西貢不方便,加上學業繁重、平日還要做兼職,只能趁每個學期完結後的休息時間和團隊一起完成:「野心好大,但唔係做得好好。」

Master亦指,過去三期社區報的主要成員只有4至5人。因為人手不足,他們本來不打算出版第四期,並轉型當「網媒」;不過,經歷去年反送中運動,區議會選舉期間有不少街坊當民主派參選人的義工,也有街坊問《貢想》有甚麼需要幫忙。今年3月籌辦第四期時,竟有13人參與會議,Kathy就是在這時候加入。正因人手較多,第四期的頁數比過去三期翻倍,共有32頁。

以西貢人與事為題 難忘四代人口述歷史

《貢想》的主題涵蓋區內規劃議題、人物訪問、動物、回收等,更曾調查西貢區議會共30萬元撥款的去向。Master和Kathy最深刻的一次採訪,是今期訪問白沙灣居民。她們共訪問了四代居民,形容採訪期間聽到「一個世紀的故事」。其中一位受訪者是95歲的貴通叔,她們說他年紀雖大,但仍十分精神地分享自己從水上人到「上岸」的故事。Kathy說從前上歷史課不覺得歷史有趣,「但原來當事人講出嚟嘅歷史,係可以好有趣!」

她們指一向都會和街坊聊天,但是不會聊得如此深入。Master更在加入《貢想》後,問同為水上人的父親是何時上岸,「絕對係了解咗西貢更多!」這些經歷令她們想做更多事去記錄社區,便展開了口述歷史和社區地圖兩項計劃,望令更多人了解社區。

Master和Kathy又提到今期訪問了西貢街市經營多年的菜販佳哥,文章的迴響很大,兩小時內便在Facebook獲超過300個讚好。Kathy說「有去買開菜嘅都會知道佢好好人,個個講開佳哥都係話佢好好人」,不過知道他背後故事的人卻沒幾個,所以大家讀到佳哥的故事會有共鳴。她們希望往後繼續一期訪問一條村、一期訪問一個人物,寫下屬於西貢人的歷史。

DSC_1535

義工親手上門派報 結連區內店舖

現時,《貢想》的派發點有超過30個,當中包括區內店舖、區議員辦事處。每個派發點都得來不易,Master說是「逐間逐間(店舖)去傾」,首先是「買吓嘢,熟絡吓」,去多一次、兩次、三次才能「爭取」該處成為派發點。Master也有試過被拒絕,例如員工說老闆不在難以作決定,她便會把一本《貢想》派給對方,並說「畀一本你睇吖!」,認為這樣至少可以多接觸一位街坊。

Kathy則另有派報方式。她笑說很少被拒絕,指是能夠「感應」到對方是否願意派,才前去開口詢問,故失敗率較低。Master則分享,有的店舖雖然看似不大可能成為派發點,但「膽粗粗」去問以後,才發現對方其實願意,「唔問過點知啫!咩都試吓!」

記者跟隨Master和Kathy到各派發點補給新一期實體報,有茶餐廳老闆看見她們派給旁邊的店舖,也好奇地張望,並表示願意成為派發點;也有店舖特地安排一個當眼位置擺放刊物,並加上寫有「西貢本土雜誌 免費取閱」的紙牌。台灣小食店嘰哩咕嚕是其中一個派發點,今年才開業,老闆Cathy喜歡《貢想》「講吓西貢事,紙質又靚」,笑言「每一期都想收藏!」

嘰哩咕嚕老闆Cathy

Cathy

拒接廣告保編採自由

一直以來,《貢想》都沒有為印刷費眾籌,僅靠義工向身邊朋友募捐。像是第四期印刷1,000本共需$6,400,有大約十人一起合資。Master說了好幾次「我哋好窮架!」她又高興地向記者分享,這次因為印刷廠印第一批時出現了小錯誤,免費印多1,000本給他們。

儘管這麼「窮」,他們卻拒絕接廣告。Master解釋,有些小店表示願意投放廣告,但他們為了保持編採自由沒有接受,亦擔心屆時不知應以何準則選擇廣告,還是維持一貫找朋友合資的做法。

「無論西貢變成點,都會係我最鍾意嘅社區」

採訪當日,當區區議員舉辦西貢公路擴闊四線的諮詢會,Master和Kathy也有出席。她們反對工程,認為工程完成後,公路兩旁的植物將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擋土牆、隔音牆,鄉郊面目將被破壞。

不過,她們並不樂觀,認為最終應不能阻止工程進行。Master認為,可做的就是盡力記錄西貢現時的模樣,讓下一代知道西貢曾經的面貌。她們亦明白時代變遷,一個地方不可能逃避發展,強調「無論西貢變成點,都會係我最鍾意嘅社區。」

記者:李嘉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