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上月底宣讀的《施政報告》封面沿用天藍色,稱是想為香港帶來希望。但是作為年輕人的我,覺得這份不是香港人的《施政報告》而是大灣區報告,更是出賣年輕人。
今年的《施政報告》不論是基層或是年輕人均無得着,相信不少市民都感到失望。報告只有寥寥四頁論及青年政策,不及往年,而且主要論調為鼓勵年輕人到大灣區就業和居住,實應將報告名為「出賣年輕人報告」。香港不單將資產輸出至大灣區,連最重要的人才也要出賣到大灣區。現在的香港青年政策感覺上不是計算如何送年輕人入獄,就是計算如何送去大灣區。
林鄭表示會支持和協助多所本港大學在大灣區內的辦學計劃,並推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和「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這行為無疑將香港的人才優勢北移,同時回應習近平南下發表的「向心力論」,揚言要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到內地學習及就業。建制派認為,香港年輕人對國家很多誤解或不理解,或覺得因為中國工作薪水低沒吸引力,令香港人以本地為首選。其實,擁有這些想法的人正正是不了解香港年輕人的看法,完全不接地氣。有研究報告顯示,曾到內地交流的受訪者對內地政經前景的看法都較未曾到內地者悲觀。
同時,香港作為國際城市,青年若要擴闊視野理應面向國際,和世界接軌。而近期大灣區騙局和負面新聞處處,港府寧願閉上眼睛,盲目配合中央而不斷積極宣傳大灣區,建議港人擁抱大灣區,結果可能是推他們去受騙。早前約40名在大灣區投資的香港投資者懷疑墮入騙局,中招血本無歸到中聯辦門外抗議。就算「愛國愛港」的年輕人聽了政府鼓勵到大灣區投資,中招後相信也不敢再試了。
政府根本容不下年輕人聲音
林鄭的言行不一,她曾揚言鼓勵年輕人從政。可惜,諮詢架構中的青年委員會不但只有建制背景人士,只聆聽建制派青年的聲音,今年青年委員會的成員們均為精英人士、富二代或是親政府人士,例如劉鳴煒、霍啟剛和民建聯落選區議員。而大部份香港青年聲音均無法傳達。連直接參選立法會議員的年輕人都被政治審查、被取消資格,反映政府根本容不下持反對聲音的年輕人。例如本身參加9月立法會選舉卻被DQ的12名民主派參選人,其中8人是年輕人。
另外,《施政報告》也未有適切措施解決年輕人住屋問題,林鄭建議提供青年宿位,卻只屬杯水車薪,且設有五年期限,作為過渡性房屋無助解決青年上車難的置業問題。2019年開放的青年宿舍PH2現時可容納80人居住。現實上,約六萬的25歲以下人租住劏房,劏房居民年輕化,正正反映香港政府並無顧及青年住屋需要。
青年人均希望在香港安身立命,今年報告主旨是為香港燃點希望,然而林鄭明顯未有聚焦青年關注的問題,令人失望。文件中青年政策只佔四頁,內容更多為舊酒新瓶。措施未可協助他們帶來盼望,遑論可協助他們在香港安身立命了。這《施政報告》假設已發生一年的疫情很快會過去,沒有實質地協助香港市民,特別在經濟上或就業上等民生政策,反而見到林鄭再次以政治凌駕民生,把香港剩下的優勢和資源一步一步北移到大灣區,只是討好中國政府的報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