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錦暉苑入伙 社區配套忽告急

錦暉苑入伙 社區配套忽告急

錦暉苑範圍內未建成的休憩設施(右圖)。

撰文:吳鈞然、李朗風 
攝影:Bob、Frank Lam

去年5月,《馬聞》曾道出馬鞍山規劃失當,使發展變得「碎片化」的現狀。如今其一規劃「碎片化」的屋苑錦暉苑落成入伙,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插針起樓引致的配套不足,沙田區議員陳珮明直指:「配套上無嘢幫到(錦暉苑)。」

他指出,不停於區內計劃各項發展項目,不單令交通網絡不勝負荷,亦令社區配套的工程跟不上建屋進度。城市規劃委員會在計劃發展項目時,通常會先建議該區需建立某些社區設備,但現時的規劃卻令「屋苑起先過設施係常見情況」。

規劃錦暉苑屋苑內配套時,當局曾稱鄰近屋苑配套即街市、社區中心等的數量,可以滿足錦暉苑居民;但如今,屋苑內的兒童遊樂區、小型花園及共38個車位則需要同時滿足735伙;居民出外購物,亦需要步行最少10分鐘到鄰近屋苑,反映社區配套的資源分配有欠理想。

1
陳珮明指馬鞍山區內泊車車位嚴重不足,錦暉苑入伙後恐怕會令問題加劇。

強增房屋供應 綠化帶變居屋

翻查文件,錦暉苑所在位置為馬鞍山第 90B 區恆健街用地,原本只作休憩或康樂用途。然而,規劃會於2015年向沙田區議會發展及房屋委員會提出的《馬鞍山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編號 S/MOS/20》文件中,稱為配合時任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要在短中期內增加房屋土地的供應」,把上述用地改為住宅地帶,錦暉苑項目因而誕生。

陳珮明受訪時,也指出土地用途失衡乃全港常見現象;其原因,除了當局硬推如「短中期內增加房屋土地供應」的政策外,也包括配套建設不如預期,遠遲於屋苑落成的情況。

綠化地帶起樓 陸續有來

馬鞍山的區內規劃,均由城市規劃委員會擬備,文件名為《馬鞍山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定期會作出修訂,最新的文件編號已由1991年公佈的 S/MOS/1 修訂到2016年刊憲的 S/MOS/22;最近的5份文件,涉及5個公屋、居屋及私人房屋發展項目,包括馬鞍山村路及樟木頭村、欣安邨第二期、峻源等,錦暉苑也在其列。

5份文件中,有關馬鞍山村路及樟木頭村的一份更顯示,當局正擬改劃該區域的 7 幅綠化地帶:其中 4幅建議用作發展公私營房屋,另外3幅則建議改劃為「政府、機構或社區發展」(GIC)用途,包括興建小學及水務設施等。相關文件,已於今年6月遞交予沙田區議會發展及房屋委員會。

雖然文件中稱經初步交通及環境評估顯示,發展項目不會對區內交通及環境造成「不可接受的影響」,然而馬鞍山的規劃區中,依然欠缺醫院及安老院舍床位等社區設施。因此,沙田區議員容溟舟在會上動議「反對在現有基建設施未有改善前,將馬鞍山 8 個可供房屋發展用地改劃作住宅用途」,獲委員會一致通過。

準居民點解揀錦暉苑?

社區規劃未拆掂,另一邊廂區內卻不斷有新樓出現,剛落成的單幢式樓宇錦暉苑就是其一;它於今年6月全數售出的735個單位中,近三分一實用面積不足300平方呎,但也有部分單位擁無敵海景。這塊零零仃仃的靠海地皮,又是否可安居之地呢?

現居上水的鄭生憶錦暉苑面海、有開揚景觀及露台設計,顧慮到價錢,當初可謂一家三口「最啱心水單位」之一。他認為,錦暉苑的交通和附近購物設施均屬理想。雖屋苑無地下零售舖位,但小巴、巴士和馬鐵站都在樓下,也不介意多走幾步到對面恆安邨的商場及街市。經記者實測,由錦暉苑步行至 We Go Mall 只需約5分鐘,到遠一點的恆安商場則需約8分鐘,惟沿途不少路段無瓦遮頭。

另一位等待上樓的 Amy 是家庭主婦。位於火炭、單位較大的旭和苑一度讓 Amy 心思思,終令她回心轉意的是馬鞍山的空氣質素;若撇開單位面積不太寛裕的問題,錦暉苑在情在理都是她的不二之選。Amy 說,錦暉苑樓下便是海濱長廊,亦近其他公共屋邨,尚算方便。就屋苑配套的未來規劃, Amy 較看重康樂設施,望見更多公園予小朋友玩耍。

image1
Amy(來源:受訪者)

與錦暉苑同期施工的還有欣安邨第二期和錦駿苑。面對繼相繼落成的新屋邨,於欣安邨居住 9 年的曾太認為人流增加或會對交通造成一些影響。區議員陳珮明,曾就新屋苑落成後恆安站的人流規劃向房屋署查詢,惟署方簡短回覆評估結果指發展項目不會造成不良影響後,無再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