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半截超級單車徑12年建60公里 屯馬直通線 靚景6小時

半截超級單車徑12年建60公里 屯馬直通線 靚景6小時

左圖:單車徑經常斷開至一段;右圖:單車發燒友郭先生,曾用兩年從英國踩單車回港。(來源:受訪者)

撰文:Amy、奧斯筆、郭海渝、Michael 
攝影:Amy

貫通新界東西、全長112公里的「新界單車徑網絡」(也稱「超級單車徑」),自2008年提出規劃,經過12年的重重波折,終於完工了。

今年9月,超級單車徑屯門至馬鞍山的主幹線路段終將落成,全長60公里,單車程共需6小時左右,預計耗資9億。途中經過不少景點:如上水段的古洞塱原濕地,為本港現存最完整、最大的淡水濕地;元朗段的南生圍,為觀賞候鳥的勝地;屯門段的蝴蝶灣,以日落景色著名等等。對於生活高壓的香港人,可以踩踩單車、欣賞自然環境,也是件好事。

不過,這條連接新界東西的單車徑,也有使用者要注意的地方:沿途指示牌不足,容易迷路;單車徑經常斷開一段段,路壆位有機會引致「炒車」;大埔至粉嶺段,更需要使用者多次過天橋到對面單車徑,否則不能繼續前行。

究竟這條屯馬單車線開通後, 對區內單車發燒友有什麼影響?記者訪問了日常會以單車上下班的居民郭先生,他說:

免食塵 絕對是個benefit

「城門河沿岸和屯門市中心的單車路線都四通八達。如果想由天水圍屯門踩單車去上水,這條可以避開林錦公路的單車徑, 對於當地居民絕對是一個 benefit,也可以給假期休閒活動多一個選擇。」不過,相對屯馬線,他則「比較期望有單車線由沙田出九龍,和港島區的海傍單車線。」

郭先生雖然會以單車通勤,但上班時,寧願上馬路也不會用單車徑。他解釋:「踩單車徑常有阻滯,需要繞路、上落天橋隧道,途中有很多不能踩單車的區域、斑馬線紅綠燈等,非常麻煩。倒不如一落樓就踩馬路,直接去到目的地。

「不過,馬路狀況複雜和司機態度問題,對缺乏經驗的人會有一定壓力。如公路上會有重型貨車,部分駕駛人士對單車使用者又不太友善等。整體而言,香港和外國相比,以單車出入代步的普遍程度還差很遠。」

路面好 設施不夠貼心

對比外國,郭先生對香港的單車徑有什麼評價?

「香港單車路面相對幾工整,修葺幾好,沒有凹凹凸凸或坑洞,闊度算足夠。但泊車位相對不足,很多都沒有瓦遮頭,增加單車的損耗率。另外,單車徑上缺乏路牌和地圖,非本地人難以得知現在的地點。

作為單車發燒友,郭先生還提出了外國的經驗:

「韓國城市周邊部分單車徑上有自助維修站,維修工具、車呔泵等扣在鋼線上,免費給單車使用者使用。荷蘭幾乎任何主要馬路旁,都劃分一條單車專用線,完全將單車線融入城市馬路規劃,還有單車專用的迴旋處。

「英國的城市規劃歷史悠久,難以作出大幅度改變,今年亦提出撥款百多億元改善單車徑,例如倫敦嘗試在主幹道旁邊、平行的內街橫街馬路建立單車專用的『高速公路』(cycle highway)。」

IMG_7082 edited
Hidy 指本地不乏公路賽選手,單車徑未能滿足他們需要。(來源:受訪者)

專業選手寧踩馬路

踏過雙子橋,經過氣味濃郁的馬場,朝着大埔或大尾篤方向踏去,是不少馬鞍山人的共同回憶。現役三項鐵人選手陳靄然(Hidy)參與過多項本地及海外賽事,她指出新界單車徑網絡落成,有其益處:一來,香港汽車駕駛者對單車駕駛人士的意識較低,新的單車徑行相對安全;二來,單車線接駁遠距離地區,對單車愛好者或是運動員來說,都是好事。

路段斷截 練習極不便

超級單車徑的開通,無疑為大眾提供了多一個消閒選擇,但要推廣本地單車運動,仍有漫漫長路要走。

「有單車徑做咗,係好嘅第一步,但係實際對練習嘅用途係咪咁大?我就覺得唔係。」比如說,新開通的單車徑就不是專門為運動員設計——普通單車徑上,常會有親子及休閒的單車駕駛人士,他們對道路安全及行駛方向的意識相對低,運動員不方便同線訓練。

公路賽的單車選手,不單要顧及其他使用者,也需要較長距離的道路練習。由於缺乏規劃,香港很多單車徑的路段都被斷成一段段,使用起來極為不便;故這些選手大多會選擇馬路作操練,Hidy 本人就慣用新娘潭和青山公路練習。

啟德例子 難催單車城

在整體上來說,香港的單車配套設施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對單車運動員的重視程度亦有待提升。「政府喺將軍澳有一個單車館,但單車運動員除咗場地(賽)仲有公路(賽)㗎嘛,單車館對我哋公路運動員嚟講, benefit 其實唔大。」

Hidy 又舉出泰國的單車配套作為例子:泰國機場附近有一條名為「Sky Lane」,全長23公里的循環單車路線,沿途配套有餐廳、洗手間,供使用者沐浴更衣,亦有買單車用品的地方,免費對公眾開放。這條單車路線分開兩條線路,一條車速較快,專供運動員或職業單車手訓練;另外一條則較慢,業餘的單車駕駛人士可用。

長遠而言,Hidy 認為香港短期內難以發展完整的單車配套給予單車運動員使用。如啟德的空間,原可用作興建單車徑,最後卻分配予興建跑步徑及公園。她指出,一開始政府發展香港時,就並非以綠化城市作為主題,相比外國公司會發放津貼給用單車通勤的職員、其政府會立法保障單車使用者,香港針對單車的政策和措施就相距甚遠。她期望,政府能參考如泰國、荷蘭等國家,把單車納入城市規劃的一部分,除了推廣單車代步,亦可為單車運動員提供更多的保障。